春到雄安,柳丝曼舞、碧波荡漾,到处是生机勃发的景象。五年来,雄安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未来之城”雏形渐渐显露。
自新区建设伊始,气象部门就全方位融入其中,从规划到建设,从探索到引领,探寻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道路。
融入规划 托起未来之城
3月15日,新区悦容公园玉兰花次第绽放,与古朴的园林和雄安商务服务中心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美景。在新区规划建设局路网组办公室,一张张城市路网图格外醒目,让人对新区的未来充满期待。
建设新区,气象先行。五年来,河北省气象部门按照“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的目标要求,高位部署,提前谋划,高质量开展建设工作。
“推进智慧气象发展规划与新区规划深度融入,从新区成立伊始,我们就积极与规划部门对接,将气象综合监测、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利用等写入各项规划中。”新区气象局局长董占强说。
五年来,围绕新区建设服务需求,气象部门在新区国家气候观象台、基准观测网、气象大脑、生态气象等重点建设领域,与新区发展规划保持协调,同频共振。
2021年,《雄安新区气候安全评估和通风廊道构建》研究成果纳入城市规划,《雄安新区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完成,新区规划气候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今年,新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白洋淀水资源气象服务保障等工程也提上日程。
智慧引领 打造全国样板
3月24日,新区容东片区第三批安置住房分配工作方案正式公布,这是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去年11月,72岁的容城县罗河村村民张广怀和老伴搬进了容东片区第一批安置房。“这里有文化活动站、养老驿站、学校、医院,我和老伴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多享受一下美好生活。” 张广怀说。
容东片区是新区开发建设的先行区,肩负着首期居民搬迁安置任务,发挥为起步区、启动区开发建设提供支撑的重要功能。因此,新区气象局将容东片区作为重点保障区域,打造气象服务示范区,为建设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积累宝贵经验。
3月16日,新区气象局与容东片区管委会达成共识,今年汛期之前,将在这里安装完成城市降水泛在感知监测网气象监测设备。这些“无处不在”的监测设备,将为新区防灾减灾提供第一手资料。未来,气象信息还将融入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
2021年,新区国家气候观象台架构基本成型,气象大脑投入运行,物联网传输规范和数据存储规范编写完成,60余套气象设备实现智能化改造和物联网接入,数据实时接入气象大脑和“雄安云”,为气象业务未来如何开展“打样”。
3月30日,雄安新区国家气候观象台主站完成整体垫高工程。张磊 摄影
气象泛在感知网的建设和设备试点布设工作的启动,更是一次先声夺人的探索,感知设备如何选型、设备标准怎样制定,都将在这里找到答案。
今年,新区气象局将加快精密监测业务体系建设,新建50套泛在感知设备,实现主要新建城区全覆盖,将感知设备建设标准写入新区标准体系。
此外,气象观测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展:28套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站将在今年建成,城市、森林、湿地通量监测设备将纳入气象监测体系,多源融合实况数据将在气象大脑投入应用。
2021年7月12日,雄安新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在建筑工地维护雨量站。刘浩 摄影
守护生态 留住绿水青山
1月9日,白洋淀实现全域Ⅲ类水质,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这是白洋淀1988年恢复蓄水后的第一次。生态雄安建设,折射出绿色发展的底气和优势。
2021年,新区气象局加入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领导小组,气象服务保障内容列入白洋淀生态治理规划及建设方案,与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部门共同实施生态水文气象观测系统项目。
河北省气象局针对新区气象服务需求,利用高分二号卫星资料开展白洋淀水域遥感监测。这些监测资料被用于面雨量监测预报,以实现区域洪水风险预警。
按照白洋淀生态气象服务保障业务规划,今年,新区气象局将建设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开展水位与水域面积实时监控、生态水资源评估与需求预估;建设生态水文气象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卫星、无人机等多源遥感数据采集与处理。
中国气象局始终把提升新区气象监测预报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把对新区气象工作的支持当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全力支持新区气象工作创新发展。“对于新区的未来,气象建设者充满了信心。”董占强说,“新区将向着建成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的目标继续前进,助推智慧气象工作不断进步。”
(作者:马洵 余克勤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