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深度
新时代气象人才风采丨漆梁波:二十六载定风波 心净方见晴空阔 来源: 日期:2025年10月10日09:04

2025年夏,第8号台风“竹节草”逼近华东。

“再看看这片弱回波,会不会影响浦东机场?”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漆梁波凝视着各种分析图表和数据资料,低声提醒道。

每一份数据都反复核验,每一次研判都力求缜密,这是他26年坚守预报一线的寻常模样。站在预报最前沿,他左手攥着科学数据,右手握着市井烟火,在“不确定”的气象世界里,为城市寻得一片“确定”的晴空。

图为漆梁波 受访者供图

择一事

漆梁波与气象的缘分,始于少年时对“实在事物”的好奇。那时,他最爱捣鼓物理实验。一块木板,一只钻了孔的塑料桶,注满水后松手,水流喷涌,推动木板如小船般缓缓前行。多年后忆起,他仍很兴奋:“那时候觉得,物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有意思。”

这份对“实在事物”的好奇,悄然指引他的人生方向。高考那年,在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招生广告上,一张有白色圆球的图片吸引着年轻的漆梁波:那圆球里装着的是当时颇为稀罕的高科技设备——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想亲手摸一摸、用一用”。就是这个朴素的念头,让他填报了全国仅招10人的大气探测专业。

选气象或许是“偶然里藏着的必然”,但成为一名预报员,却是漆梁波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他读博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流传着一份珍贵的手稿复刻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撰写的《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这份字迹工整、内容深邃的手稿在学生间传阅,成为启迪思想的精神瑰宝。老一辈气象学泰斗展现出的沉静从容、笃定坚守的科学精神,使漆梁波对“博士”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所谓“博”,不仅意味着广博的学识,更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胸怀,是主动拓展视野、不断延展知识边界的自觉选择。

旁人觉得他博士毕业该去做理论研究,他却在“综合归纳”中找到了自己最“实在的热爱。“云的变化、风的方向、人的需求……我喜欢把各种因素揉在一起思考,接触这些实在东西,发挥综合归纳优势。”他说,“能把理论真正落地,让预报再准一些,哪怕只是往前迈进了一小步,也让我觉得意义非凡。”

1999年,漆梁波博士毕业。初到上海便遇“硬茬”——书本知识与实际业务所需的技能之间的脱节。他没有退缩,反而沉下心重新翻开大学课本,从基础学起:“有了博士阶段的积累再回头看,书本上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云物理知识就融为一体,了然于心。以前是孤立地学习各种知识和理论,现在是实战推演,一步步融会贯通。”

这份补短板的踏实与韧性,与科技的进步和单位的支持相逢。从赴法国气象局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流,到前往澳大利亚气象局进修,从主动申请参加数值预报国际讲习班,到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关于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培训,他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忱:“这些机会,不是仅靠个人就能争取来的,工作平台赋予的底气和信任是必不可少的。”

2006年,漆梁波成为全国气象系统最年轻的首席预报员;2012年,被中国气象局聘为“国家级首席预报员”;201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入选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时至今日,他依然在学习、前进——用知识打底、用实践铺路,用一份始终未改的“实在”,把每一步都走成扎实可见的足迹。

守一城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当天,上海浦东机场上空阴云低垂,沉甸甸地压得人心里发紧。能见度、侧风都满足起飞条件,唯独云底高度成了“拦路虎”——首飞计划要求云高1200米以上,可当天清晨实测仅300米。商飞试飞中心气象台里的气氛凝重,不时有人过来追问:“下午天气能转好吗?”

刚赶到现场的漆梁波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沉稳,他第一时间找到C919首飞技术总监,把需求边界再确认清楚。正是这次沟通,让局势有了转机——技术总监主动说:“1200米是普通飞行员的理想值,咱们的试飞员经验足,900米也能安全起降。”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预报思路。漆梁波立刻带着气象保障团队调整方向,不再执着于“不可能达到的1200米”,转而聚焦“如何抓住900米的窗口期”。他结合实时云图和大气物理规律,用最朴素的逻辑拆解:“太阳出来后,底层空气受热变暖,云滴一蒸发,云顶自然就往上抬。根据实测探空推演,14时左右,云底高度能抬升到900米左右;16时前后,随着气温下降,云底就会下降,飞行条件也会转差。”

临近中午,天空依然阴沉。时任商飞试飞中心主任钱进难掩担忧:“云底高度过低,飞机降落时不容易看清跑道。”漆梁波却给出肯定答复:“14时至16时,云底高度能满足900米的条件。”这份笃定,源于他对云系演变的持续追踪与深刻理解——午后,天空果然越来越亮,C919择机完成首飞测试,并在15时19分稳稳落地,16时之后,云底降到500米,甚至还飘起了零星小雨,一切都如同预演一样精准。

“做预报,既要拓展知识面,也要摸透用户的风险承受边界。”在漆梁波看来,预报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活,除了试飞气象保障这样的特殊需求,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也要时时关注防汛部门的工作节奏、应急队伍的救援需求,甚至要考虑不同天气对不同街区、不同时段城市管理的影响差异。只有主动贴近需求,挖掘隐性业务需求,气象预报服务才能更精准。

近十年,随着预报技术的发展,漆梁波认为预报员的核心价值,逐渐转变到两个方面:一是“弱天气”的精细判断,比如区分阴天与小雨、预判雨势变化,这些都是先进数值模式也难辨的细微差别,却偏偏连着千万人的日常;二是“极端天气”的关键决策,如暴雨量级、台风路径研判,这些决策直接关乎生命安全和城市安全。

这份“不拘一隅”的视野,也藏在他的暴雨预报中。当别人只盯着本地个例总结时,他却把目光投向近年河南、安徽等地发生的强降水事件,琢磨其背后的天气逻辑。“预报员的知识体系,既要有本地的特殊性,更要撑得起全国的普适性。上海少见的天气,放到全国未必稀奇,不该成为报不准的理由。”他先后担任上海市气象局暴雨团队负责人、中国气象局暴雨预报专家团队副队长,牵头开展暴雨预报技术总结开发和全国性技术交流,多项成果已投入业务使用并在全国推广。

怀一心

2023年11月,南太平洋的晨风裹着咸湿的暖意,拂过所罗门群岛。漆梁波站在所罗门群岛气象局办公楼的楼顶,举着手机对准天边的积云——镜头里,棉絮般的云团缓缓舒展。他用指尖在屏幕上滑动,仔细标注云的形态与移动方向。这个身影,成了所罗门群岛气象局那段时间最特别的“风景”。

11月19日,第17届太平洋运动会在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开幕,这是所罗门群岛1978年独立以来首次举办大型运动会。为保障运动会开闭幕式顺利进行,应所罗门群岛气象局请求,中国气象局选派包括漆梁波在内的专家团队,赴霍尼亚拉负责技术把关并提供支援。

等他坐了20多小时的长途飞机到霍尼亚拉,才发现当地气象保障条件几乎是一片“空白”:缺少自动观测站记录数据,没有雷达监测,也没有数值预报技术。

面对这样的困境,漆梁波想起高中时看的纪录片《共和国之恋》。片子里传递的为国争光的种子,从那时起就埋在他心里,如今在南太平洋的岛上,终于有了新的生长土壤。“所罗门群岛的条件确实不好,但这条件,能比当年戈壁大漠里搞“两弹一星”的条件更苦吗?”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国家交办的任务。

他开始用最朴素的方法寻找天气规律。每天清晨,用手机记录东边积云的厚度、西边层云的边缘形态;中午,用手持气象观测仪记录风向、风速和湿度,感受海风的变化;晚上,驻足观察降雨位置与范围,估算降雨区的离岸距离和延续时间……

雨何时来,从哪来,数值模式偏差在哪里……一个星期后,他终于摸清了当地天气的“脾气”,还总结出一套“看得见、记得住、用得上”的天气预测流程图。随后一周,他帮助当地预报员设计气象服务材料、明确气象服务对象、制定气象保障流程。回国前夕,他还举办了霍尼亚拉天气预报技术总结会,向当地预报员详细介绍自己的技术总结和心得。当地预报员感慨:“我们二三十年没搞懂的城市天气预报,中国专家两周就琢磨透了,还教会了我们。”

漆梁波在所罗门群岛气象局,与当地预报员讨论第17届太平洋运动会服务保障细节。受访者供图

中国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临时代办对漆梁波说:“你们这次气象保障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让所方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的技术和友谊。”那一刻,他更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时时把个人专长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我的专长是天气预报,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国家需要,我就要能快速掌握当地的天气演变规律、熟练搭建气象保障体系,与国家的需要同频共振。”

这份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他的日常。“你拿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对你的肯定和信任,你就要做得更好。”母亲的教导,他一直记在心里,也化作行动,把责任沉淀在每一个工作细节。

在他看来,预报员的值班从不是“轮到我值班才上岗”,而是头一天甚至提前四五天就进入上岗状态:跟踪天气系统、分析数据、做笔记,做到心中有数,等真正上岗的时候,才能应对从容。他常说,值班只是登台亮相,而亮相之前的各种功课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儿子漆子衿的印象里,家里的生活总跟着各种天气走,爸爸似乎随时随地都在关注天气,查看各种图表。“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台风天别人的爸爸能在家陪孩子,我爸爸总往外跑,赶去单位值班。”漆子衿说,“只是听到妈妈和邻居说‘有他在,大家心里就会踏实’。”那一刻,漆子衿隐约懂得了父亲的奔赴——那是责任,是信念,更是深植于心的家国担当。

传一灯

“当灾害性天气来了,不允许我不是专家。”这是漆梁波常对年轻预报员说的一句话,也成了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渊明记了8年的“人生信条”。而在这句话的背后,正藏着上海气象工作者刻在骨子里的“两个百分百”——“虽然我们不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但我们将尽百分百的努力”。

漆梁波的带教从不是“手把手喂饭”,而是“扶上马,再送一程”,引导年轻人独立思考、主动担当。当赵渊明提出想做气象报告自动生成系统时,他一句“方向很好,你牵头做,我帮你把关”给足年轻人底气;当项目推进遇阻时,他又适时给予点拨,推动系统达到5至10年经验预报员的判断水平。

备战第八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时,他陪着年轻选手拆解物理机制,反复打磨“现场问答”环节。这份“较真”深深影响了赵渊明,也让他在竞赛中脱颖而出——不仅斩获个人全能三等奖,还与同事拿下团体成绩第三名,并迅速成长为上海中心气象台新一代首席预报员。“我现在的专业思维和工作方法,全是被漆首席一点点‘磨’出来的。”回望成长路,赵渊明感慨,“他身上有‘风’的百分百开放、‘雨’的百分百责任、‘雷’的百分百担当、‘电’的百分百创新,是上海气象优良传统与作风的最生动的样子。”

漆梁波还总想着为年轻人“打开一扇窗”。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他以气象保障专家的身份赴杭州,特意申请让赵渊明一起去观摩,感受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流程:“长才干重要,长见识更重要。”赵渊明亲眼见证,在亚运圣火传递前,上游出现降水,多位专家认为可能影响传递,唯有漆梁波坚持“上游降水回波将减弱”,最终天气实况如其所料。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了“专家”的底气,是靠百分百努力堆出来的,更是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撑起来的。

如今,在上海市气象局,“两个百分百”早已成为每个气象工作者刻在骨子里的行动自觉,也成了年轻预报员成长的沃土。2024年底成立的“漆梁波正研工作室”,更是把这份信念落到了实处。

这里没有权威一言堂,只有场景式复盘——不管是漏报的小雨,还是偏差大的高温,大家都会坐下来回到当时的情境,把决策过程还原出来。“那天为什么报28℃,实际却是32?”“强对流回波为什么没预判到?”漆梁波总在复盘时抛出关键问题,再跟年轻人一起找答案。他常说:“你以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你就是高工;以首席的标准要求自己,你就是首席。”关键时刻,必须站得出、顶得上、扛得住。

诗里有风骨,风骨即气象。工作之外,漆梁波是爱与年轻人对诗的师长。一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道尽他胸中的专业底气与责任担当;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又以《定风波》的旷达化解年轻人的焦虑,让他们不再惧怕犯错。

18岁的漆子衿记得,父亲常说“预报不一定每次都对,但每一次都要回头找原因、学教训”。如今漆子衿也学着踏实改进自己的方方面面:“父亲的工作态度,成了我的学习态度。”

“我超过上一代首席,是我的责任;你们超过我,是你们的责任。”他的这句话里,藏着气象工作者代代相传的初心:不是守住权威,而是让更多人接过守护天空的接力棒,用专业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承诺,让风云之间永远闪耀着年轻和奋进的光。

(作者:丁昕彤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