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解读
第七次评估周期路线图明确 中国将强化顶层设计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解读IPCC第60次全会成果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1月23日20:24

土耳其时间1月16日至1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0次全会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这是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主席团成立后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全会,受到各方关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率中国代表团参会。代表团由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代表组成。此次会议取得哪些成果,我国在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将如何贡献智慧?熊绍员就此进行解读。

问:IPCC第60次全会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答:IPCC评估报告汇集了全球最新的气候变化科研成果,已成为国际社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最重要的科学基础,引起广泛关注。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了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AR7)的规划等事项。

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明确了AR7的评估方案和产品。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IPCC各成员国对AR7的三种方案进行了多轮讨论,并最终协商一致明确了IPCC在AR7将采取更高效、可行的方案开展气候变化科学评估。IPCC将在AR7发布1份特别报告、1份方法学报告、3份工作组报告和1份综合报告。会议也确定了特别报告和方法学报告主题,即编写《气候变化与城市》特别报告、《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LCF)》方法学报告。围绕城市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占比高、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对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均有重要影响等特点,深化全球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对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问:中国为推动IPCC科学评估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当前,IPCC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科学平台。中国作为IPCC的倡议者、贡献者和实践者,35年来参加了IPCC历次全会和主席团会议,阐述中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基本立场,在重大问题上准确反映中国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积极推荐中国优秀科学家成为报告的主要作者和撰稿人参加历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并在报告中客观反映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向IPCC秘书处反馈中国专家和政府的评审意见,为科学、全面和客观评估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35年来,中国在IPCC工作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中国科学家连续五次当选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数百位科学家参加了IPCC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学报告的编写和评审。中国对IPCC科学评估的积极参与和突出贡献,已成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良好范例。

问:中国对IPCC第七次评估有什么愿景?如何作贡献?

答: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积极推进气候多边进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早期预警研究;多措并举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面对气候变化加剧的共同挑战,科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需要更好的科技支撑。中国将在AR7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以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为支撑,积极推动向国际社会贡献我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科学的研究观点、成果与经验,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气象局基于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定位属性,将对标气候变化重大科技需求,夯实和加强地空天一体化的综合监测能力,推进加强部门内外科技联动,强化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和敏感区域的科学评估,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形成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愿意会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加全面、综合的科学信息,也期待AR7能够向国际社会传递更加科学、客观、全面的科学认知,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赵晓妮 责任编辑:苏杰西)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