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际
俄罗斯沿海地震引发太平洋海啸预警及大规模人员疏散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8月04日15:52

近日,俄罗斯东海岸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太平洋地区海啸预警,数百万人疏散,凸显了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应对连锁风险的重要性。

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密切监测事态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紧密协作,该部门依托各国国家气象水文部门,通过WMO信息系统及全球电信系统开展基础数据收集、发布和国际通信等。同时,WMO与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等国际组织合作,将海啸备灾工作纳入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

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表示:“海啸发生往往毫无征兆,然而海啸破坏力极大。构建基于灾害风险知识、快速预报预警响应、通畅传播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是拯救生命的‘必选项’。过去20年我们在预警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有提升空间。近期地震、海啸等灾害频频威胁,再次凸显国际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以防止自然灾害演变成人类悲剧。”

此次地震达8.8级,7月29日23时24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东海岸附近,引发整个太平洋地区发布海啸预警,俄罗斯、日本及美国部分地区(包括夏威夷)组织数百万人撤离。

大多数海啸由海底地震引发,海底或海岸火山活动及山体滑坡为次要成因。这些海洋深层波浪以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向陆地推进时,可能形成严重威胁沿海社区的巨型海浪,因此迅速发布水文气象预警和协调应急响应尤为关键。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超过1.8万人死亡及福岛核电站辐射水泄漏。日本气象厅发布大规模预警,几分钟内启动海啸全球监测系统,彰显了健全预警设施的价值。相比之下,2018年,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发生7.5级地震引发局部海啸,且海底滑坡加剧灾情,尽管相关系统已投入使用,仍暴露出快速探测和通信方面还存在严重差距,凸显加强“端到端”早期预警系统的紧迫性。2004年,印度洋发生海啸导致约23万人死亡,此后,国际和区域预警网络已大幅加强。

如今,IOC仍负责通过区域政府间协调组(ICGs)协调全球海啸预警方面合作。其中,IOC与WMO还通过IOC海啸及其他与海平面相关灾害预警与减灾系统工作组(TOWS-WG),共同提升全球应对能力,并加强海啸预警中心与各国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协作。

全球超过35%的国家海啸预警中心由各国国家气象水文部门运营,部分地区早期预警过程中,国家海啸预警中心的参与度甚至高达80%。WMO正在加强这些部门的能力建设,确保其提供及时、易获取且易懂的预警信息。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项目正在推进,旨在加强观测网络、数据共享、技术应用等方面合作,助力能力建设、基于影响的预报及区域合作。

(来源:WMO官网 编译:高宇平 蒋芷晴 责任编辑:刘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