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际
互联互通 携手共画同心圆
风云气象卫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11月12日15:14

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作为全球对地观测气象卫星中的重要成员,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将观测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实时共享,为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为全球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气象局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国际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推动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全球天气预报、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成效显著。

危急时刻伸援手,国际“朋友圈”越扩越大

“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庄严承诺。践诺笃行,国家航天局与中国气象局决定将风云二号H星的定点位置由东经86.5度西移至东经79度,使风云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有效覆盖我国全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印度洋和大多数非洲国家,开启国际服务新纪元。

2019年,莫桑比克等国家受热带气旋“伊代”影响出现严重洪涝,中国利用风云气象卫星第一时间提供精细化监测服务。同年4月,莫桑比克总统纽西在访华时说,“感谢中方及时对莫桑比克应对热带气旋灾害施以援手。”

今年9月10日,风暴“丹尼尔”袭击利比亚东部,引发严重洪水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位于南美洲的巴西,也于月初受到强风和强降水影响。风云气象卫星全程监测天气发展,我国气象部门及时制作发布《全球卫星遥感监测服务专报》,并通过启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机制向利比亚、巴西提供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持续关注其暴雨洪涝灾害及其影响,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应急保障服务支持。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近年来,风云气象卫星的国际“朋友圈”正不断扩大。在风云气象卫星的帮助下,不仅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可以获得“量身打造”的大气、陆地、海洋等遥感产品,为防灾减灾、响应早期预警倡议提供科技支撑,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数据同化、短时临近预报、海洋监测等业务和研究中使用的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占比也在逐年增加。

在国际舞台上,风云气象卫星作为CHARTER机制值班卫星,对全球天气、气候、生态环境、重大灾害和热点事件开展监测分析,为国际用户提供台风、暴雨、洪涝、沙尘、植被、高温、干旱、森林大火、寒潮、雪灾、火山喷发、大气污染、地震等多样化遥感监测服务。截至目前,共发布全球卫星遥感监测服务报告材料300余期。

“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气象能力建设的贡献,彰显了中国担当。”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

共享卫星发展成果,中国智慧惠及全球

经过几十年的砥砺奋进,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太空中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射两代四型21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9颗,形成极轨、静止两个系列化、业务化的综合观测星座,实现了“多星在轨、统筹运行、在轨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布局。“大国重器”风云气象卫星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上午、下午、晨昏和倾斜4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序列,唯一拥有高轨红外高光谱大气垂直廓线探测能力,唯一具备250米空间分辨率、区域1分钟连续观测能力的国家。

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跑,风云气象卫星全球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中的“主力军”、服务全球的“中国星”。

在9月21日至24日举行的第六届中阿博览会期间,卫星导航探空系统及遥感应用等气象高科技产品亮相智慧气象展,中国风云卫星结合高分卫星遥感数据,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100多个主要城市提供未来两天天气预报和未来10天逐3小时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服务。

图为第六届中阿博览会期间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展区。李海涛 摄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随着中国气象局“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业务持续深化,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业务人员应用需求为牵引,聚焦天气、气候、气象灾害和数值模式应用,中国气象局开展适应性卫星遥感产品研发——风云地球(国际版)建设,为国际用户提供自动、定量、高时效的遥感专题产品,针对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可提供的数据资源更加多样化,时空分辨率和产品精度更高。

目前,该平台已形成拥有云图、气象要素、灾害事件、气候和模式检验等5大类100多种监测产品的风云卫星国际服务产品体系,上线运行天气、气候和地表灾害等50多种产品,在全球重大气象灾害监测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第三届风云卫星国际用户大会上,风云地球(国际版)将正式对外发布,进一步提高对典型区域和国家快速化、精细化、定制化和综合化服务能力,提升风云卫星国际影响力。

应急保障行动有力,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风云气象卫星被WMO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是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2018年4月24日,中国气象局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FY_ESM),意味着一旦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灾害,这些国家可第一时间获得风云气象卫星高频次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为风云气象卫星有效服务相关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2022年初,风云三号D星、风云四号A星和风云二号H星成为CHARTER的值班卫星,持续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2023年,FY_ESM机制注册国家新增巴基斯坦和科特迪瓦,总数达32个,风云气象卫星响应国际应急保障服务请求28次。针对热带气旋“洛拉”和“穆查”主动启动风云四号B星加密观测,为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孟加拉国和缅甸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风云卫星在轨效果图

通过相关应急机制,为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20多个国家提供风云气象卫星全球气象灾害应急服务,涉及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火灾等灾害。凭借先进的技术、稳定的业务运行和高质量的数据产品和服务,风云气象卫星得到国际用户的认可和好评,构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风云气象卫星还承载着“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近五年来,参与风云气象卫星培训的国际用户超过1000人次,我国为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50余次风云卫星遥感应用软件支撑和国际视频会商。

未来,中国气象局将一以贯之、不断推进卫星资料和产品服务面向全球开放与共享,为构建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和国际同行一起促进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将风云气象卫星这一国际名片擦得更亮。

(作者:张娟 责任编辑:闫泓)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