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畅
在极端天气频发、公众对气象信息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气象舆论宣传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更成为连接气象部门与公众的桥梁、化解认知偏差的利器、凝聚社会防灾减灾共识的关键纽带。一次及时准确的宣传能帮助公众提前做好防范,减少灾害损失;反之,若宣传滞后、内容模糊或形式单一,不仅会导致公众对气象信息的误解,还可能引发谣言滋生,加剧社会焦虑。
因此,极端灾害天气的气象舆论宣传,既是科学普及工作,也是民生服务工作,更是社会治理工作。唯有立足公众需求、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气象信息真正成为公众防灾减灾的“指南针”,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一、气象舆论宣传的核心议题
气候变化背景下,公众对气象相关议题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气象舆论宣传需紧密围绕公众关切,精准捕捉社会对气象话题的聚焦点,才能让宣传内容真正走进公众心里,发挥引导作用。
在气候变化相关议题方面,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持续攀升。部分网络媒体、自媒体为博眼球、赚流量,存在夸大气候变化影响、曲解气象专家结论、制造恐慌言论等行为,导致不实信息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针对这一议题,气象舆论宣传需主动发声,通过权威解读澄清认知误区,用科学数据说明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同时普及极端天气形成的原理,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气候变化,避免被恐慌情绪裹挟。
此外,不同类型的极端天气,公众关注的焦点各有不同,气象舆论宣传需精准对接需求,提供针对性内容。例如,在高温天气,公众核心关切集中在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户外作业安全、农作物减产风险及能源保供压力等。相关报道邀请专家解读高温成因与持续时间,同时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科普气温测量标准,消除“低报”误解。在台风天气,台风登陆时间、地点、路径变化及风雨影响程度,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核心需求。新闻报道中需动态更新台风监测数据,通过动画演示路径变化,同时普及台风期间避险知识,如沿海地区人员转移要求等。
在重点时段出行议题方面,寒暑期、法定假日期间,公众旅游出行需求旺盛,对景区天气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期待大幅提升。此时,气象舆论宣传需强化与文旅部门、景区等协同联动,针对热门旅游目的地发布专属气象服务信息,如山区景区的降水预警、海滨景区的大风提示等,同时通过旅游平台、景区公告等渠道推送安全提示,引导公众合理安排行程,提升防灾自救意识。
二、提升气象舆论宣传效能的思考
(一)健全跨部门协同引导机制
气象部门应与网信部门积极沟通,建立健全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双方通过共享信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气象舆情的发展动态。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网信部门可以及时向气象部门提供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传播路径和公众情绪等信息,帮助气象部门更好地了解公众关切;气象部门可以向网信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为网信部门引导舆情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跨部门协作,能够提高舆情预警的效率,在舆情初期就进行科学引导,避免舆情的进一步发酵。例如,2024年9月11日,河南省郑州市通报两起涉汛情雨情“自媒体”违规案例。这背后是河南气象部门联合网信、公安部门实施“净网·气象”行动成果。
(二)聚焦民生需求优化内容生产
气象舆论宣传需树立“贴近意识”,将专业气象知识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生活语言。一方面,围绕公众日常关切策划宣传主题,如“高温天气如何预防中暑”“暴雨天气通勤指南”等,让气象知识与生活场景深度结合;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内容,如面向农民群体的“农事气象服务手册”、面向学生群体的“校园极端天气防御科普课”,实现“精准滴灌”式宣传,提升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坚持做好“一过程一策”。及时滚动的天气信息及解读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气象灾害,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例如,在台风来临前,通过发布台风预警信息,介绍台风的路径、强度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提醒公众做好防范准备;在台风登陆时,实时跟踪台风的动态,及时发布最新信息,让公众了解台风的最新情况;在台风过后,开展复盘总结,持续提升宣传效能。福建泉州气象部门组建海丝气象文化研究创新团队,针对“一过程一策”应急气象科普联动,将海丝气象文化融入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系列长图,应对台风的海丝气象防灾科普长图、视频年均浏览量超2000万次。
(三)构建多元融合传播矩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单一的文字播报已无法满足公众需求,气象舆论宣传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创新内容呈现形式。例如借助短视频、动画、直播等形式,将复杂的气象原理可视化,如用动画演示台风形成过程,用直播带公众走进气象观测站,直观了解数据采集流程;开发互动性强的科普产品,如气象知识小游戏等,让公众在参与中学习知识,提升宣传的趣味性与记忆点。
同时,强化官方渠道核心作用,依托气象部门官网、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打造“气象权威声音”主阵地;联动社会力量,邀请气象领域关键意见领袖、科普博主参与内容创作,通过其粉丝基础传播气象知识,形成“官方 + 民间”联动传播格局,让气象信息触达更多人群。例如,天津市气象局联合抖音大V“鹤立烟雨”共创发布《警惕热射病》科普视频,围绕中暑、热射病防范等开展科普解读,视频观看量突破530万次。
今年4月12日,北京遭遇强风极端天气。市气象局于预警发布当日同步通过“北京发布”“气象北京”等政务平台推送预警信息,市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第一时间进行权威播报和解读,引导公众关注天气信息并做好应对;开展全天网络直播,实时解读风情变化,滚动发布小时级天气实况、防范提示,提升公众应对能力。地铁站、公交车载系统、社区电子屏等同步发布“非必要不外出”等防范提醒,社区街道通过微信群、公告栏、小喇叭等手段实现信息“到户、到人”。
由此可见,气象舆论宣传需构建多元传播矩阵,注重互动性,通过调动公众积极性,让宣传科普成为“全民参与的科普行动”。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