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观点
破界与共生——论气象新闻报道中科技与文化报道的融合新路径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11月10日09:38

于桐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气象宣传报道工作不仅是行业信息传递,而且成为书写文化强国“气象篇章”的重要力量。然而,气象科技报道与文化报道长期存在的“分家”现象,导致报道要么陷入 “技术堆砌” 的专业壁垒,要么停留在“文化空泛”的浅层表达,既无法让公众感知气象科技的民生温度,也难以彰显气象事业的文化价值。因此,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既是提升气象新闻传播力的必然选择,更是以文化赋能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提升气象科技与文化融合报道进行论述。

一、从民生服务中挖掘人文关怀

气象科技的本质是保障民生。从防灾减灾的“国之重器” 到美好生活的 “细微服务”,其早已渗透进公众日常的“人间烟火”。预警系统、天气雷达、风云气象卫星等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水平,而这一科技成果的价值,最终要通过 “渔民提前归港、农田抢收保产” 的民生实效来体现——这正是气象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深度绑定,也是气象新闻应聚焦的核心视角。

同时,各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景观指数、穿衣指数、洗衣指数等细分服务的推出,让气象科技从“高大上”走向“生活化”。以新疆喀纳斯极光观测为例,气象部门通过解析极光形成的气象条件,研发出针对性观测指数,既满足了公众对自然景观的探索需求,又结合当地旅游文化推荐民俗体验,实现科技知识与民生需求的无缝衔接。这意味着,气象新闻传播者需扮演“专家与百姓的翻译官”,跳出技术参数的堆砌,挖掘科技对公众的实际效益,让技术报道充满生活温度,体现气象工作以人为本的核心,而不是局限于专业领域的“自说自话”。

二、在文化传承中融入科技支撑

气象科技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其与古建筑、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融合,既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气象报道注入了文化厚度。

在文物保护中,敦煌市气象局与敦煌研究院密切合作,在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多地建设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并将气象数据接入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精密监测敦煌研究院所辖六处石窟寺的天气实况和预报预警信息。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暖湿化使莫高窟区域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极端降雨频次显著上升,直接影响洞窟内相对湿度,导致壁画病害等问题。基于这些气象服务产品,敦煌石窟初步实现了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有效延缓了壁画等文物的老化速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气象科技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20255月,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福鼎市气象局创新构建全方位茶产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生态哨兵” 系统,14座立体气象站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沿海到内陆精密布设,全天候监测茶园微气候;发布 “气候身份证”,开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扫码即可追溯茶叶生长的气象档案;打造 “数智茶园” 平台,将实时气象数据送到每位茶农掌心。

守护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科技应用的体现,更是对中华文明基因的传承,气象新闻在报道此类科技实践时,若能延伸至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便能让科技报道兼具专业深度与文化情怀,而非单纯介绍技术原理。即实现气象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双向赋能——科技为文化传承扫清障碍,文化则为科技应用赋予更丰富的价值内涵,气象新闻若能捕捉这种互动关系,便能打破科技与文化的壁垒,呈现更立体的报道内容。

三、于习俗革新中锚定科技价值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习俗的重要载体,其与气象科技的结合,为传统习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路径。古代二十四节气基于经验总结,指导农业生产数千年,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传统规律或已出现偏差。

根据相关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期在白露二候至霜降一候之间,且与19912005 年相比,20062021年冬小麦的冬前物候期整体呈推迟趋势,这表明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的物候节律有影响,传统农事节气生产经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事实上,在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曾有“启蛰(后改惊蛰)”与雨水位置互换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也曾推行过30个节气的十月历体系。这表明,传统习俗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需要结合现代科技不断革新,气象工作者的责任,就是用科学数据打破公众对传统习俗的固化认知,推动这些传统经验适应新时代的气候特征。而气象新闻工作者,更应有敏锐的洞察与传播意识,及时察觉新动态新变化并采访气象专家予以解读传递,让新闻报道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富有科学深度,而非固守传统认知的刻板表达。

国之重器也可与二十四节气完美结合。例如,风云气象卫星通过精确观测,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注入科学内涵——立春时节,卫星通过实时监测全球植被指数的变化,印证了“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的谚语;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大范围生长季早期作物分布遥感监测技术,帮助农户精准把握播种时机;霜降时节,卫星通过监测地表温度和积雪覆盖情况的变化,为“霜降见霜,小雪见雪”的农谚提供科学验证,并及时发布防寒预报预警。气象新闻工作者当以将国之重器的科技实力与节气文化的人文底蕴相联结,用通俗表达拆解科学逻辑,让传统节气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也让科技报道因文化加持更具传播力。

四、从技术突破中彰显精神力量

每一项气象科技的突破,都凝聚着气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而挖掘技术背后的“人”,是实现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关键途径,也是气象新闻最能打动人心的重要抓手。2025年我国气象观测系统全面升级为 “北斗” 系统,北斗探空仪实现对高空气象数据的实时传输,数据精度提升30%,覆盖范围延伸至南海、青藏高原等偏远地区——这一科技成果的背后,是基层气象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以东西跨度超2400公里的内蒙古为例,在北斗系统应用前,12部老旧L波段雷达需每年两次人工巡检,观测员深夜顶寒风借北极星校准方位角,新疆、青海等地亦如此……这些细节恰恰是气象文化的生动体现,这种披星戴月、攻坚克难的精神,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能传递气象事业的价值。  

气象新闻若只关注“北斗系统有多先进”,而忽略背后人的付出,便会失去文化的温度。只有将“技术突破”与“人物故事”结合,才能让报道既展现科技实力,又诠释气象文化内核,让公众感受到气象工作者的人文魅力。

五、在国际传播中凸显中国理念

气象科技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截至20252月,我国风云卫星服务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36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其应急保障机制。我国为13国升级卫星接收站、在8国建风云卫星直收站,向多国援赠气象设备就超过300万件(套),并共享技术,助力全球防灾减灾。我国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国家和地区扩展至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风云卫星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注册用户达36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不仅如此,我国在对肯尼亚气象预警系统的援助中,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培训当地气象人员,帮助其建立适应本土气候的预警机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这些案例既体现中国气象科技实力,更传递了“守望相助”的中国理念,这是气象新闻在国际传播中应重点挖掘的文化内涵。

“妈祖气象预警系统”的推广更是典型案例。该系统基于妈祖文化“祈福平安”的理念设计,在东南亚沿海国家台风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科技实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气象服务相结合,让技术援助不再是冰冷的“设备输出”,而是充满文化温度的“理念共享”。此外,这也是中国真正落实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早期预警倡议的实际举措,彰显了中国始终以行动践行承诺、为全球防灾减灾踏实深耕的责任担当。气象新闻在报道国际合作时,若能突出这种“科技+文化”的双重属性,便能让世界看到中国方案背后的文化底蕴,塑造 “可信、可爱、可敬” 的中国形象,让气象科技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结论与展望

气象科技报道与文化报道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以科技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的价值重构。从民生服务中挖掘人文关怀,在文化传承中融入科技支撑,于习俗革新中锚定科技价值,从技术突破中彰显精神力量,在国际传播中传递中国理念,这五条路径既各自成篇、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有机统一,打通了专业价值、文化内涵与传播实效的联结通道,为气象新闻赋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可落地、可延伸的实践方向。

未来,气象新闻工作者需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跳出“技术报道只讲参数、文化报道只谈传统”的思维定式,以“科技赋能文化、文化丰富科技”的思路,推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报道。唯有如此,气象事业才能既成为科技进步的“先行者”,也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真正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