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观点
以“广大”之志尽“精微”之责
——二论“忠诚为民、精准及时、创新奉献”气象优良传统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10月17日07:44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虽然做不到100%准确,但气象工作者会尽100%的努力!”这句朴素誓言,道出气象工作者对职责的敬畏、对使命的坚守。

在“忠诚为民、精准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优良传统中,“精准及时”作为业务核心,既是气象事业安身立命的专业根基,更是衡量气象工作价值的实践标尺。这一优良传统,发轫于人民气象事业80年的生动实践,起步于延安清凉山的窑洞中,从事业创建初期手绘天气图、靠经验做预报,到如今构建起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监测系统和数值预报模式,在一代代气象工作者的赓续奋斗中,“精准及时”是坚定不移、一以贯之的方向与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为“精准及时”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与实践标准。新征程上,从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能源保供、交通运输,到影响百姓日常的穿衣出行、假期出游,精准及时的气象预报服务,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图景,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

“精准及时”,彰显着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追求。气象科学是在混沌中探寻确定性的复杂学科,对精准的追求,可谓气象工作者的职业信仰。从昔日老一辈预报员在灯下凭借一支铅笔、一把尺子反复修改天气图,到如今气象工作者运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模型处理海量观测数据;从昔日气象观测员常年坚守在高山、海岛等艰苦地区,只为获取准确数据支撑预报,到如今科研人员对模式核心关键技术夙夜攻关,只为缩小1公里的预报误差……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追求、对精准的执着,成为气象工作者练就“看家本领”的坚实支撑。而今,气象部门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85%,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降到最小62公里——“精准及时”在沉甸甸的数据中熠熠闪耀,更应成为新征程上恒久如一的坚守与追求。

“精准及时”,承载着心怀“国之大者”、护佑民生的责任担当。在一次次重大天气考验的紧要关头,“精准及时”一头连着关键决策、一头连着民生安危。无论是面对“杜苏芮”“桦加沙”等强台风、应对京津冀等地的极端强降雨,还是防范关键农时重大气象灾害,气象工作者始终紧盯重点流域、重点地区,力求将“大概率”的预警信息转化为“小范围”的精准防控,努力将千钧压力化为客观冷静的预报结论、守护安危的脉脉温情,只因深知肩头责任之重。如今,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全面建立,在递进式服务、高级别“叫应”、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紧密联动中,跨部门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不断凝聚。新征程上,更应扛稳责任担当,让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报得又早又准、发得又快又广、用得又实又好。

“精准及时”,蕴含着服务为本、赋能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对“精准及时”的生动践行中,气象服务正以蓬勃之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更深广层次。如今,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无论是为风电场提供精准的气象数据与功率预测,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还是为低空飞行、物流快递、远洋航运定制气象服务,优化路径节约成本;亦或是为城市生命线运行、重大活动保障提供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哪里有需求,精细气象服务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秉持“精准及时”的理念,我们有理由相信,气象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持续为国计民生、千行百业赋能增益。

“致广大而尽精微”。展望未来,肩负建设气象强国的时代使命,全体气象工作者必将以更加坚定的“广大”之志,尽好每一次监测、每一份预报、每一项服务的“精微”之责,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让“精准及时”的优良传统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