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情、雪情、逐3小时天气预报……实时滚动,泥石流灾害点、积水点位、下凹式立交桥……各类点位图标跃然屏上。春节前夕,记者走进北京市海淀区气象局,实地探访“气象大脑”如何运转。
值班室内,工作人员正熟练地操作“气象大脑”PC端,雨量实时监测、分街镇分析统计、内涝自动告警、视频一体调度,各类气象信息一目了然。“‘气象大脑’现已成为海淀区汛期指挥调度主要平台,融合‘传统+智能+共享+AI识别’多源监测手段为数据底座,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能够高效支撑防汛决策调度和快速响应。” 海淀区气象局业务管理科科长史辰边介绍边展示着系统的界面。
1月16日,记者探访北京市海淀区“气象大脑”系统。 图片来源:海淀区气象局
“气象大脑”虽小巧,却功能强大,在气象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示屏上,五颜六色的点位图标编织出一张坚实的监测网,每种颜色都代表着一类监测数据。来自海淀区水务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海淀分局、海淀区住建委等部门的行业相关数据都在“气象大脑”上可视化展现。这些实时数据叠加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形成“海淀区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实现对易积滞水、危旧平房、低洼院落、地质灾害等风险点位和相关积水点位的智能监测。
“通过手机可实时查看天气情况,以及易积滞水点、低洼院落、地质灾害等风险点位和相关的积水智能监测数据。”史辰点开“气象大脑”小程序端,实时天气数据一目了然。
在应对强降水天气过程时,“海淀区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为实现气象灾害智能分析、点对点临灾“叫应”提供有力决策支撑,为全区汛期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让“监测网”更精更密?海淀区气象局甄选全区密集街区10000余个监控视频画面接入“气象大脑”平台,并将气象科技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相结合,实现自动识别暴雨、冰雹、暴雪灾害性天气,综合识别率达90%。
“通过整合全区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站及微型智慧气象站等气象监测数据,同时共享辖区内水务局、排水集团的雨量监测数据,我们形成‘1(国家气象观测站)+46(区域气象站)+87(水务雨量共享站)+100(微型智慧气象站)+10000(匹配识别算法的监控探头)’的气象智能监测站点网,有效解决超大城市密集街区气象监测难题,大幅提高决策服务效率。”史辰介绍。在“气象大脑”的助力下,各街镇在统筹调配防汛处置力量时有了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织密天气监测网的同时,海淀区气象局还在全市率先实现“分街镇未来24小时预报”和“逐3小时预报”实时显示,引入北京市气象局京津冀雷达组网拼图和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实时展示暴雨、雷电、冰雹等各类灾害预警信息,在灾害发生前做到心中有“数”。
“气象大脑”上线应用两年来,充分融入海淀城市大脑运行体系, 覆盖全区各街镇以及应急管理、水务、城管、交通运输等共58个防汛成员单位,924个防汛责任人可通过城市大脑大屏端和“气象大脑”PC端、手机端实时查询相关点位气象信息和各类灾害预警,助力海淀区有效应对“23.7”极端强降雨等284次灾害性天气过程。2025年,“气象大脑”获得“首都应急管理创新案例科技创新类二等奖”。
今年,海淀区气象局将进一步拓展更多的精细化场景,让“气象大脑”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畅 林禹彤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