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服务非常准确,对风力的判断有效保障了赛事举行,也为即将到来的‘大考’积累了经验。”1月18日,作为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的两项重要测试赛,全国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锦标赛和全国单板滑雪大跳台锦标赛在黑龙江省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顺利完赛。这条信息,让亚冬会气象台里的气象保障服务人员倍感振奋。
亚冬会亚布力赛区 李子硕 摄影
在春节到来前夕,记者来到即将举行亚冬会雪上赛事的亚布力赛区。赛时雪道、运动员村、技术人员办公场所、媒体中心……亚冬会的“氛围感”已经拉满。十几天之后,将有3大项、6分项、32小项的比赛,在这里决出新的亚洲冠军。
记者探访亚冬会赛场气象站 李子硕 摄影
时间回到1月15日。原本,测试赛拟定1月16日开赛。然而,根据亚冬会气象台研判,16日的风力将超出赛事安全举行的上限。经过讨论,亚布力赛区指挥中心决定比赛顺延一天。
16日,山上的风果然如预报的那样越刮越大。赛道各点位的风力、风向等实时监测数据准确获取,并通过一份份与亚冬会赛时相同标准的服务专报,送抵亚布力赛区指挥中心。17日,风力降低,赛事“窗口期”如期而至,比赛顺利举行。
雪道旁的亚冬会气象观测设备 李子硕 摄影
天气因素是雪上赛事最敏感的因素之一。亚冬会气象台副台长赵广娜告诉记者,亚冬会赛期不长,可供调整赛程的“窗口期”并不多,但山区天气千变万化,对于气象服务而言,需要掌控的细节又实在太多了!
为此,黑龙江气象部门引进先进预报模式和算法,本地化构建“百米级、分钟级”精细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开发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升级扩容数据环境……特别是,秉持“观测即服务”理念,针对极小空间尺度、极精细时间尺度的服务需求,黑龙江省气象部门搭建了由风云卫星、多“款式”天气雷达以及哈尔滨117套、亚布力赛区37套地面观测设备组成的“地空天”气象监测站网,为赛场精细化气象保障打下基础。
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人员韩宏亮告诉记者,按照“一馆(场)一策”的原则,选择适合的观测设备类型以及建站地点,才能让服务效益最大化。“在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的雪道周边,气象部门搭建了6套观测设备。这当中,激光测风雷达的选址很重要。它可以无死角地覆盖两项比赛的雪道,精准掌握300米垂直高度内的风力、风向变化。”
设在坡面障碍技巧和大跳台雪道旁的激光测风雷达 李子硕 摄影
激光测风雷达作为先进观测设备,可以通过接收激光光束对气溶胶的散射回波信号,实现对大气风场信息的精密测量,并有效克服传统测风雷达不能覆盖低空域的“盲点”。对于运动员需要腾空起跳的部分雪上项目而言,做好雪道低空纵风和横风的实时监测与精准预报,是确保赛事顺利举行的重中之重。
那么,激光测风雷达应该布设在哪里呢?既不能影响比赛活动,也不能留下观测盲区,还要能同时服务两条雪道。
靠走!一步步走遍这座山!靠试!一个点位一个点位测试!
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人员陈刚介绍,为了找到布设这部激光测风雷达的合适点位,他在这座山上来来回回走了三遍。记者尝试攀爬了坡面障碍比赛所在的雪道,因坡度高而陡峭,单程就要40分钟左右。而雷达选点建设时,尚未进入雪季,根本没有上山的路,陈刚和同事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甚至手脚并用地向上爬!选址的路爬完一趟,需要一整天。
“上山选址时,我会揣着一袋花生米,每爬一段,就吃一粒,既是补充体力,也是给自己鼓劲。夏秋季,山上有蛇有毒虫,但我们最怕的,还是找不到合适的点位,一趟趟跑空。”陈刚说。
在吃完第三袋花生米的时候,他们终于为这部关键的激光测风雷达找到一个合适的建站点位!随后,肩扛手拎,设备被运上山并完成建设……
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人员陈刚向记者介绍赛区建站历程 李子硕摄影
秋去冬来,山石披上“玉带”,亚冬会日益临近。一线气象保障服务人员要时刻关注这些辛苦建设的气象观测设备。他们要定期上山维护,确保这些“捕风神器”可以保持最佳状态,以待正式比赛时开展服务。同时,来自中央气象台以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的气象工作者也陆续来此集结,他们大部分经历过北京冬奥会、内蒙古“十四冬”的考验。
为了亚冬会,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在春节期间与家人相守。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气象科技将为一支支“雪上华尔兹”的绽放,写下出最令人放心的音符。
(作者:段昊书 叶奕宏 李子硕 张晓卿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