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记者翻过两道山坡,来到位于东山之上的贵州省贵阳市气象局,见到今年7月即将退休的高空气象探测高级工程师周处强。
凌晨5时30分,夜色仍浓,城市依然在沉睡中。在贵阳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气象站),高空探测员周处强已开始一天的探测工作——冲灌探空气球,开启雷达设备,对北斗探空仪和L波段雷达探空仪进行基测,悬挂探空仪并升起气球,将雷达对准探空仪并调准信号,输入瞬间观测记录,最后施放探空气球。
凌晨1时15分、早晨7时15分、傍晚7时15分,这三个时间点,是贵阳市气象局开展高空探测的固定时刻。作为贵州省最早开展高空探测的单位,相比贵州另外两个高空探测点,贵阳市气象局有着一项特殊的任务安排 —— 每天多一次凌晨 1时15分的高空探测。
看晨曦初露、看日落西下、看繁星点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处强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
40年,4千多个日日夜夜,施放了1万多个探空气球,获取了超过100万个有效数据,始终保持着零失误、零缺报的记录。周处强说:“平凡的事认真去做!”这并不容易,百万数据的背后是一次次与风雨较劲儿的执着与付出。
夜色中,周处强已开始做施放探空气球前的准备工作。杨春竹摄影
1985年8月,初到高空探测岗位的周处强,在第一次施放气球时就遇到了难题。“那天风特别大,每迈一步都感觉有一堵巨大的墙挡着自己,真是寸步难行。”他回忆道,遇到大风天气,30米长的放球绳子就显得很“碍事”,一旦控制不好,气球就会往地面上压,施放十分困难。后来,他与同事商量后,剪去一半绳长,抓住风速相对较小的空隙,才成功把气球放飞。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气象探测工作的不易,也更加坚定了他做好这份工作的决心。
40年的风风雨雨中,2012年4月19日的那次气球施放经历,同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4月中旬,贵州已进入汛期,暴雨来势汹汹。傍晚19时,看着窗外风雨交加的景象,周处强比平时提前10分钟走向探测场。然而,风急雨大,气球刚脱手不久,就被大风刮到旁边的大树上并被缠住,好在探空仪器仍在正常运行。
事发突然,来不及多想,为了不错过施放气球的时间,周处强马上施放了第二个气球。可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第一个探空仪被挂住的位置近、信号强,雷达很快就跟踪上了第一个探空仪,这直接干扰了第二个正常升空的探空仪的探测。按照规范,遇到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属于非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可以作为缺测故障处理。但暴雨天气的探测数据对于预报员准确预报灾害性天气过程非常重要。于是,他和同事没有放弃,决定取回挂在树上的探测仪,再重新施放。
然而,取回挂在高枝上的探空仪难度不小。树的枝丫主要集中在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本就光滑,再加上雨水的冲刷,更不容易攀爬。周处强和同事匆匆从库房搬来梯子,架在树干上,借助枝丫爬上树顶,成功取下探空仪。等一切都告一段落,大家才注意到,周处强身上被树枝划伤,手脚上都沾了血渍。但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的付出和努力,换来了宝贵的探测资料。这正是我们这个职业的责任和意义所在。”
周处强在值班室调试信号。杨春竹摄影
在周处强的40年职业生涯中,探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暴雨天气下气球被压下如何处理,大雾天气在地面看不见气球如何对准跟踪以避免丢球,雷达和探空仪出现异常情况又该如何应对……每一次困难都是一次挑战,而他都凭借着经验和专业技能,一次次成功化解。
40年,周处强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更见证了贵州省探空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雷达设备不断更新升级;从每分钟6~7次的手工打点、填图,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再到现在,记录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快速,精准度也越来越高;从所有高空探测员共用一套防静电工作服,到如今人手一套,生活环境也得到改善,探测员的安全有了保障,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在贵州,像周处强这样的高空探测员还有18位。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他们都以专业和严谨的态度,从事着高空探测这份平凡而又重要的工作。
(作者:杨春竹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