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4专题>绿镜头>走进长三角>新闻播报
浙江湖州:以气象智慧打造科技兴农新引擎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11月08日08:05

    从“春撒一把种”“田间耕作忙”,到应用智慧大棚、智能农机、自动灌溉系统等农业科技设备,在浙江湖州,气象数据和农业科技的魅力持续绽放于田间,成为赋能当地农业产业稳产增收的新“日常”。

    10月30日,“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州市农科院”)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门口的“湖州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棚内外监测的各类气象要素,花卉大棚基地里摆放着整整齐齐的蝴蝶兰幼苗。

    “蝴蝶兰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在组培到温室生长的过渡阶段,蝴蝶兰都在这个种苗驯化区,这里的气温要维持在25℃—27℃,目前我们的出瓶数是4万株左右。”湖州市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周利利介绍,组培苗炼苗区有1920平方米,配备内外遮阴、智能温控等系统,可常年将温度控制在最适宜蝴蝶兰生长发育的范围内,达到周年规模化繁苗、炼苗、供苗,最终实现成品蝴蝶兰花周年上市。

    “气象部门在我们基地的大棚内外安装了小气候监测站,实现棚外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棚内空气温湿度、地温、土壤湿度、辐射等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周利利介绍,在她开展研究的大棚内还安装了15个温湿度仪,可以监测大棚内不同位置的气象条件,根据精准实时的气象数据以及作物长势,她可以研究各个时期生长的最适宜条件,绘制作物生长曲线,再结合实时气象数据和机械化设施等实现智能化调控。

    图为浙江省湖州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人员在田间测量单季晚稻高度 王晨珏 摄影

    作为湖州市唯一一家市级农业综合性科研与推广机构,湖州市农科院承担着全市农业和农产品开发和应用的研究任务,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和示范,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准确的气温、降水、光照等气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湖州市农科院在农业科研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从而制定更科学的研究方案。

    “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我们应对气象灾害打好‘提前量’。”周利利说道,“尤其是台风、暴雨、高温热浪、霜冻等气象灾害预警,能提醒我们提前采取防护措施,有效降低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今年夏季高温持续,我们就根据天气预报,利用湿帘、内/外循环风机等棚内降温设施,在上午10时到下午2时进行降温,确保作物生长质量。”

    湖州市气象局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陈中赟介绍,当地气象部门建有“湖州农业气象专家联盟服务群”,除了每周常态化发布一周天气与农事情报外,还会根据作物主要生长期或灾害性天气等发布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特色农产品专题气象服务等材料,遇到重要的或者突发性的天气过程还会进行一对一电话服务。

    气象加持,科技赋能。为让科技创新“种子”在土地上开花结果,2023年,湖州市气象局与市农科院联合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未来农场’精准靶向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开展粮油作物、茶叶、淡水养殖、设施果蔬等气象适宜度指标和灾害指标研究,同时研发相应的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及农业气象数字化服务场景等。今年以来,湖州市农科院瓜菜新品种试验区累计展示示范西甜瓜、番茄等11大类瓜菜新品种358个,同比增长32%,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引导更多的农户积极应用新技术、种植优质高产瓜菜新品种,为农户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湖州市气象局将聚焦气象数据要素应用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增益,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长”出新质生产力,书写“气象数据要素×智慧农业”新篇章。

    (作者:王晨珏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