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接收站的安全平稳运行与天气息息相关,尤其对LNG船舶安全接卸非常重要。”中石油江苏LNG公司生产设备部经理刘涛告诉记者,LNG运输船进出港需要满足风力不超过6级、浪高不超过1.5米、能见度不低于2000米等天气条件,全天候风力、浪高、能见度等要素的预报必不可少,“我们会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来合理调整LNG船舶接卸安排”。
2011年正式投产的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目前在南通市如东县共有6座LNG储罐,总罐容108万立方米,年外输规模可达百亿方,常年能支持江苏省1/3的天然气供应,已累计接卸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LNG超6000万吨,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输气”站。
石化产业作为江苏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转型发展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江苏省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下,江苏省气象台、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南通市气象局、连云港市气象局等多家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和业务集约,成功打造“气象+园区+企业”的石化服务体系——由省级气象部门提供技术、产品、平台等科技支撑,由市县气象部门对接当地石化园区和相关企业因地制宜开展精细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实现研发、技术、产品、应用、服务的精准“咬合”。
“通过研究化工园区承载体特征,江苏省气象部门建立了高影响天气阈值体系,将气象因子与致灾风险区划相融合,形成多要素数值预报、雷电预报预警等一系列面向化工行业的定制数字化精细预警产品;同时,开展定制式场景化专业气象服务,在满足用户多场景应用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气象数据*’的价值,实现气象数据与行业数据的深度融合。”南通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严迎春介绍。
由江苏省气象台牵头、提供多项石化气象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的“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气象保障服务平台”,集成了多要素数值预报、雷电预报预警、海洋气象预报等服务产品,并建立了“省级支撑、市级指导、县级服务”的省市协同、市县一体的气象服务模式。南通市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林应介绍,南通市气象局依托平台提供气象资料监测、气象精细化预报预警、海洋预报服务,“除地面、海洋气象等常规要素探测外,还能识别雷电三级预警自动切换预警状态/常态监视,5分钟滚动更新场地雷电和海洋要素趋势变化,大大提高了海上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严迎春告诉记者,如东县气象局在十余年提供全天候天气、风、气温、海浪、海温、潮位、大雾等要素的预报产品服务的经验基础上,还在LNG船舶接卸期间增加了每4小时一次的天气、风、气温、能见度、海浪等加密服务。“气象部门提供7*24小时的天气咨询服务,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开展电话、视频等叫应服务,为LNG接收站的生产安全和作业效率提供坚实保障。”
“之前我们主要通过邮件、短信等获取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现在有了平台,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看到实况信息和天气预报。最近,气象部门还将安排专家驻场调研,实地跟进接卸、储存、气化、外输作业全流程,并在平台里增加雷电、暴雨、大风、能见度等预警提醒。”刘涛说。
对于LNG接收站港口码头和LNG储存基地两大主要作业区域的不同需求,气象部门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预报服务。刘涛介绍,今年9月,LNG“鲍里斯”轮原计划在9月15日接卸,但根据气象资料分析,15日将受到台风“贝碧嘉”影响。气象部门经过仔细研判,提前通知接收站9月13日至14日天气适宜靠泊接卸。经多方协调,接收站将“鲍里斯”轮的停靠时间提前至13日,并于14日12时21分顺利完成接卸,在台风影响前离港,保证了天然气稳定供应。
眼下,即将进入冬季天然气保供期。刘涛表示,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将依托气象平台,更加高效安全地接卸输送液化天然气,为人民群众温暖度冬增添保障。
(原标题:澎湃气象动能,助力海气保供)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崔兴毅 丁萱 刘涛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