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
浙江省湖州市的气候条件为螃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近年来,湖州大力推进“湖州湖蟹”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全市湖蟹养殖面积达3.1万亩,年产量7700余吨,年产值高达6.1亿元,亩均效益7000元以上,“湖州湖蟹”已成为当地的“城市地标美食”之一。
螃蟹喜欢栖息在水草丰富、溶氧充足、水质清新、饲料丰富的浅水湖泊或沟河中,对环境变化敏感,在气温20℃至26℃时生长最快,气象条件及水体环境的变化对其生长发育均有明显影响。
基于湖州湖蟹生态养殖模式、气象环境对螃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研究,湖州市气象部门系统编制了湖州湖蟹养殖气象服务手册,开发了湖蟹养殖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包括养殖期敏感及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放苗、捕捞等关键农事期气象适宜度预报,水温及溶解氧预测等,并提出管理措施及建议。
同时,湖州市气象部门与地处杨溇村的杨桂珍螃蟹庄园开展了合作,在蟹塘旁安装了一套湖蟹生态养殖小气候监测站,这也是湖州市首个淡水养殖小气候监测站。
环境监测仪器 杨阳摄影
“这个小气候监测站能实时监控螃蟹庄园的气象要素和湖蟹生长的水环境要素,监测数据已接入数字驾驶舱,在螃蟹庄园展示厅内的数字化未来农场驾驶舱和室外电子显示屏上都可以实时显示。”湖州市气象局农气服务人员陈中赟介绍,有了气象实况的支撑,蟹塘的降本增效管理更为有效,即便是遭遇一些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天气,也能够从容应对。
今年夏季,湖州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热害天气,此时正值湖蟹成蟹期,连续高温过程会影响螃蟹蜕壳,最终影响螃蟹正常上市。而在气象部门的提前预警下,螃蟹养殖户的损失尽可能地得到了降低。
杨桂珍螃蟹庄园负责人卢瀛峰说道:“基地的养殖户们提前收到了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及防御建议,及时通过蟹塘增氧、注水降温、调整投喂量等措施来对抗高温天气带来的缺氧、水质恶化、螃蟹摄食减少等不良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杨桂珍螃蟹庄园正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发蟹黄粽子等特色衍生产品,通过多种主题活动推广螃蟹全业态产业链,并成功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增收。
同时,杨溇村也在探索更多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方式。杨溇村书记宋晓峰介绍,凭借着位于太湖南岸的自然资源优势,杨溇村依托于“溇港文化”“农耕文化”“蟹文化”,明确了“创客乡村、诗意栖居、和美杨溇”的发展定位,通过引入商圈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多维度发展、打造太湖蟹品牌基地等一系列“组合拳”。
“我们连续几年举办枇杷龙虾节,气象部门能提前一周提供较为精准的天气预报,并给出活动举办时间建议,活动当天还会提供逐小时的精细化预报,让我们有效地避开恶劣天气,实现了成效最大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沈哲婷说道,“在我们新打造的溇港暖村,气象部门也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的服务。比如近期比较热门的露营项目,气象预报信息在预约环节就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以前,当地农民有句无奈的话叫‘靠天吃饭’,现在改成‘借天吃饭’了。”沈哲婷笑道。
螃蟹庄园航拍图 图片来源:湖州市气象局
除了常规的气象服务外,湖州市气象部门还开发了各类生态旅游气象指数产品以及旅游气象服务专题类产品,搭建了包括“景区天气”“主题旅游”“特色景观”三大模块的旅游气象网,同时将全市3A级以上景点相关人员信息纳入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并面向项王码头游船、太湖龙之梦等旅游景点,按需提供针对性精细化气象服务。
(原标题:变“靠天吃饭”为“借天吃饭”,气象服务为农村新业态加分)
(来源:科学网客户端 作者:江庆龄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