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4专题>绿镜头>走进广东>新闻播报
万绿湖一滴生态水,点成“软黄金”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日期:2024年10月09日11:02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镜花缘》描述,“那百花仙子降生岭南唐秀才之家,乃河源县地方。”

  雾霭笼罩着湖面与青山,晨光熹微,中国环境报记者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来到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的万绿湖风景区。

  从高空俯瞰,这是一片被绿色浸染的“山中海洋”:370平方公里碧水澄澈,1100平方公里延绵青山,360多个绿色岛屿星罗棋布。

  由近到远,从墨绿、深绿、浅绿、淡绿逐渐转淡,水色秀美,万绿湖的湖光山色与《镜花缘》虚无的“镜花水月”意境不谋而合,犹如人间仙境。

  万绿湖风景区湖光山色 牛秋鹏摄影

  华南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

  “此乃瑶池水,缘何在河源?”

  1995年,当代作家叶楠在游览完万绿湖后发出如此感叹。

  万绿湖,华南地区第一大湖,蓄水量达139亿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国家Ⅰ类标准,被誉为“软黄金”,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近5000万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流域内也面临着畜禽养殖、生活源、农业面源和桉树林种植等影响,保护好水的压力不断增大。

  每逢夏季和暴雨时节,万绿湖水浮莲频现,散落的垃圾漂浮物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你看,我们的湖面非常洁净,基本上没有漂浮物。”朱迁妮告诉记者,她是万绿湖风景区的一名讲解员,“这都是拦漂工程的效果。”

  朱迁妮提到的拦漂工程即拦截漂浮物工程项目。为保护万绿湖水体环境,从2015年9月,河源市陆续在湖区上游设置5道拦漂工程,对湖区生活垃圾、水浮莲等漂浮物进行清理保洁并无害化处理。

  拦漂工程建成使用后,确保了万绿湖、东江饮水安全和航运安全,是万绿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有效补充。

  记者从河源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近5年来,当地已累计投入38.53亿元生态环境资金用于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试点,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此外,还积极实施桉树林林分提升行动,完成湖区周边13万亩桉树纯林改造,“腾桉换茶”打造大湾区“油瓶子”;实施船塘河、灯塔河等7条重点支流生态修复蓄水工程。

  作为全国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2017年以来,当地否决了万绿湖周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25个,坚持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生态环境部门每月会对万绿湖固进行监控监测。

  生态好水是河源市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产业发展的底气。河源市把生态好水变成经济发展“活水”,重点开发饮用水、饮料等产品,走出了一条以水兴产、以水惠民的绿色发展路径。2023年,河源万绿湖优质水利用项目入选广东省级水经济试点名单,水饮料企业实现生产规模化。

  此外,河源市还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全覆盖”,发动群众参与水生态保护,守护好万绿湖等重要河湖自然生态资源,全民共享水经济发展成果。

  万绿湖镜花缘生态气象观测站 刘子文摄影

  一条条大鱼游出了好水质

  “快看,快看,大鱼!”顺着朱迁妮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一条黄色大鲢鱼,足足有80斤左右,是万绿湖目前最重的一条鱼。

  朱迁妮非常兴奋,这是她到这里工作后第四次看到。“我给很多游客讲过这条鱼,但它平时很少出现,你们真的很幸运!”她依旧激动。

  “为什么要养这些鱼?”面对记者的不解,朱迁妮解释,这是因为想“以渔净水”。

  “湖水里会有许多藻类和螺类,会对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鱼类正好可以‘消灭’它们。”朱迁妮说。

  一直以来,东源县十分注重保护万绿湖生态环境,推行“人放天养”治水模式,通过“以渔控水”“以渔净水”,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改善和丰富万绿湖生物多样性。

  好山好水出好鱼。目前,万绿湖主要鱼类包含青鱼、草鱼、鳙鱼、鲢鱼等四大家鱼,以及桂花鱼、白七鱼、“翘嘴”鱼、蓝刀鱼、鲫鱼等自然繁殖和“人放天养”的淡水鱼类品种,鱼质细嫩、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成为推动东源乡村经济、文旅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点。

  “开渔喽!接大鱼!”这是万绿湖传来的丰收喜悦。

  自2023年起,在结束4个月的休养生息后,万绿湖在7月会迎来开渔季。

  今年7月6日,随着接鱼仪式开始,东源县2024年开渔活动拉开帷幕。

  当日上午,渔船不断朝东源县新港客货码头聚集靠岸,来自新港镇省级粤菜美食街各商家、店铺及群众手捧盛鱼器皿,欢欢喜喜接大鱼。

  据了解,在“头鱼拍卖”环节,5条“头鱼”拍得善款共近104万元,全部以捐赠方式用于万绿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发展,让万绿湖的捕鱼文化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得以延续。

  拥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之称的万绿湖,如今生长着758种植物,活跃着140多种飞禽走兽,是华南地区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

  2003年,在万绿湖尖山湖面水域,科研人员首次发现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对水质要求极高,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十分罕见。截至2023年,这种珍稀的“水中大熊猫”已在万绿湖7次现身。

  此外,由于万绿湖境内生态环境好,渔业资源丰富,引来了迁徙鸟类鸬鹚。2023年,成群的野生鸬鹚齐刷刷出现。

  生态旅游指数观测仪 牛秋鹏摄影

  一口清新空气吸引了八方游客

  乘船登上万绿湖风景区内的龙凤岛,沿着环岛路,穿行在绿树碧草间,能感受到清风拂面,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走进万绿湖,空气都是鲜甜的,天然氧吧名不虚传。”来自北京的江女士登岛后,对万绿湖独有的新鲜空气赞叹不已。

  良好的生态环境,酿造了这里负离子含量成倍高于城市的清新空气,空气质量常年维持在优等级,2020年成为“中国天然氧吧”。

  山好、水好、空气好,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吸氧”“饮水”“尝鲜”。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当地老百姓也吃上了“旅游饭”。据介绍,新港镇85%以上的劳动力服务于旅游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

  如何确保八方游客舒适畅游万绿湖?

  镜花缘植物园,位于万绿湖旅游码头西南面,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个生态旅游指数观测仪。

  东源县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勇增介绍,这个观测仪主要用来评估分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紫外线等数据,目的是自动生成数据,综合研判生态旅游的舒适度。

  “镜花缘生态气象观测站是万绿湖风景区的主站,我们还有龙凤岛、万绿谷和桂山3个负氧离子观测站。”李勇增告诉记者,4个观测站监测到的空气负氧离子数据年平均值在2500个/立方厘米左右。

  科学权威的监测数据让游客直观地了解到万绿湖妙在何处、好在哪里。

  近年来,围绕万绿湖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东源县积极建设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站网,不断完善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系统,为万绿湖风景区管委会提供旅游资源挖掘、精细化旅游气象预报、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分析、区域负氧离子监测以及生态旅游资源评估等全方位气象服务。

  韵味十足的古典舞、本土原创的客语弹唱、极具民族特色的畲族舞蹈……每逢周末,万绿湖景区龙凤岛非遗展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依托万绿湖的优越生态条件,我们开展举办了‘穿越万绿湖’大型徒步活动、‘客青江湖’风筝节、万绿湖·星稻田音乐节、‘非遗’进景区等特色活动,让游客边吸氧、边体验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万绿湖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琳华表示。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随着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生态渔业的不断挖掘,万绿湖这颗镶嵌在华南地区的“绿宝石”,正逐步实现绿富共赢。

  (原标题:万绿湖一滴生态水,点成“软黄金”丨绿镜头·发现中国)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牛秋鹏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