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到“中国乳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后发现,街边随处可见奶食店,牛奶、酸奶、奶皮子、奶豆腐、奶嚼口、奶酪……在全国,每六杯牛奶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地处国际公认黄金奶源带的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奶罐”。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餐桌上的醇香好奶,和“一棵草”关系非常密切。
报道组进入土默特左旗正时农业第八农场,车还未停下,大片大片的碧绿色植物就让人眼前一亮,下车仔细看,只见植物高近60厘米,看着像野菜,这就是“牧草之王”紫花苜蓿,也是“一杯好奶”的源头之草。
紫花苜蓿作为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高微量元素、高能量、高消化率饲料作物,是奶牛最好的“营养餐”,奶牛吃得好,奶量自然高。在农场的空地上,有一些被打包好的“草罐头”,等待被送到奶牛的餐桌上。从“一棵草到一杯奶”,苜蓿种植需要经历很多“风雨”。
“再晚来两天就看不到苜蓿了。”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市种植基地总经理张海龙说。
农场正准备启动今年的第四茬收割,何时收割,气象部门的建议少不了。近几天呼和浩特天气晴好,下周末将出现持续性降雨天气,苜蓿收割、晾晒时最怕下雨,但如果再延迟几天收割,苜蓿草就会开花,影响营养成分。仅正时农业的第八农场,就种植了3000亩苜蓿,在呼和浩特全市,集团共种植1万多亩苜蓿,如果收割后遇到阴雨天气,每亩苜蓿的经济价值会从2500多元跌落至2000余元。因此,抢到晴好天气的“收获窗口期”至关重要。
除了在每年四茬的收割期需要避开降雨天气,苜蓿的生产全过程也需要防霜冻、倒春寒、渍涝、冰雹等灾害,每年4、5月,干旱可能影响苜蓿长势,还可能引发病虫害,冬季-25℃以下低温会影响第二年的返青。
为此,呼和浩特市和土默特左旗两级气象部门为苜蓿生产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气象服务,制作返青(播种)期、收获期以及田间管理专项气象服务产品,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为生产管理保驾护航。

土默特左旗万亩人工饲草气象观测示范区 李晓亮 摄影
在苜蓿种植地的一角,是土默特左旗万亩人工饲草气象观测示范区。2023年,呼和浩特市气象局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打造国家级饲草观测基地,安装了蒸散量观测仪、轨道式植被观测仪、作物生育期智能识别监测仪、高标准农田试验仪等设备,并开展实况观测资料对比试验,提升观测基地观测数据应用能力和水平。
张海龙对气象观测示范区赞不绝口:“我们需要掌握农田小气候,这套气象观测仪器收集数据,气象预报更准了。希望这样的设备能够更多一点,我们的农田在哪里,这样的设备就建到哪里。”
呼和浩特市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苏利军介绍,为发挥气象科技力量,市气象局启动人工饲草全生育期观测及抗性试验,开展了生育期、越冬率、生长状况及生产性能相关指标观测,产量、营养成分测定,并针对不同苜蓿品种抗寒性、抗旱性开展了水分胁迫、控温控光相关试验研究,并基于“云+端”技术,示范推广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精准灌溉。
依托精细气象服务,节水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一年一亩草地100元的灌溉电费可节约30~40元,3000亩草地一年能节约9万多元。
未来,呼和浩特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拓宽苜蓿等草业气象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呼和浩特市智慧草业体系建设、推动大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升草业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从“一杯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气象保障。
(作者:王祯晗 付亚楠 李红梅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