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这是“诗圣”杜甫为奉节柑橘留下的经典诗句。
柑橘在重庆市奉节县已有2300余年种植历史。如今,奉节已是全国脐橙单产第一县,全产业链产值超60亿元,品牌价值182.8亿元,缔造了从“养活30万人”到“致富30万人”的奇迹。
当地是如何走上这条“橙”功之路的呢?
8月2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诗·橙”奉节,探寻背后的答案。
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瞿塘峡,随处可见沿江两岸的山坡上成片的脐橙树。 奉节县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冬暖少雾日照长,有接近积雪线下的斜坡逆温层,昼夜温差大,空气相对湿度中等,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
而蜿蜒曲折的三峡夔门,截留了来自长江上游的冲击土,经过数千年积累,形成了富含微量元素、适合脐橙生长的优质土壤。
好气候,好土壤。有了“天时地利”,就能种好脐橙吗?当然不是,还需要一点一滴的辛勤耕耘,以及不可或缺的天气信息。
在草堂镇欧营村,报道组见到了奉节县均夔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大艳。
十多年前,余大艳和丈夫放弃在外打工,回到家乡一心一意种脐橙。2014年他们成立合作社,种植脐橙面积3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800余亩。目前,合作社年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每年通过雇工等方式带动30多户农户增收2万元以上。
图为奉节县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正在测量脐橙直径 杜万胜 摄影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天气。”余大艳的丈夫王洪均介绍,“比如龙回红脐橙和凤晚脐橙,对天气要求比较高。果实膨大期遇上高温,夏梢就无法正常老熟,幼果容易失水皱缩。又如施肥,如果在下雨之前两三天把肥全部施完,等到下雨,水溶肥就能起到最大效果,能够节约40%左右劳动力成本。”
天气信息就是财富“密码”。为切实解决种植户生产发展难题,奉节县气象局精准施策,在脐橙种植基地附近架设起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当好“气象哨兵”。 “我们通过实时、精准地监测气象要素,确保脐橙在最佳气候条件下茁壮成长。”县气象局局长左燕丽说。
此外,每逢重要天气,县气象局都及时通过短信、农业天气通APP、现场服务等方式,提醒并指导种植户采取相应措施。
在气象为农服务赋能下,种植户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当前正值奉节脐橙果实膨大期,七八月易出现的连晴高温天气对树体生长和果实膨大影响较大,做好抗旱工作是当前果园管理的头等大事。对此,县气象局基于“知天·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制作输出脐橙高温热害预警产品。
报道组探访当日,县气象局在今年第7期柑橘气象服务气象专报中发布了高温热害风险预警和风险区划。提醒种植户及时灌水,提高果园湿度,补充中微量元素。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份“甜蜜事业”,2024年6月,县气象局联合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通过科学评估气候条件及其变化,深入分析其对脐橙生产的影响,撰写《奉节脐橙气候评估报告》,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分析可扩展种植面积,促进奉节脐橙产业发展。
基于奉节脐橙生长的适宜生态气候条件,结合年平均气温、总辐射、相对湿度等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卫星和无人机遥感资料以及实地调查数据,奉节县气象局联合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绘制奉节脐橙种植区域规划分布图,为打造乡村振兴“奉节样本”提供气象保障。
(作者:蒲希 李俊 刘玥 杨强 李悦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