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4专题>绿镜头>要闻
看呼和浩特数字气象如何在“云端”服务防灾减灾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8月22日16:31

  8月19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大厅,两块显示各类数据的蓝色曲面屏让人眼前一亮。

呼和浩特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平台 胡云鹏 摄影

  从“呼和浩特城市大脑”数据监测“驾驶舱”进入呼和浩特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全市防洪防汛、城市积水、交通在线等5个服务场景12个应用模块的实时数据、画面能一键式查询。

  19日中午,呼和浩特市区出现短时强降雨。问到城市积水内涝的情况,呼和浩特市气象台副台长刘晓敏打开平台的“城市积水”模块介绍道:“我们通过平台对城市积水点位进行监测,根据数字孪生技术调取积水点的现场画面,并提取相应点位的防汛责任人的联系方式,进行点对点信息发布,现场人员最后通过气象部门研发的‘应急指挥 ’App回传视频反馈信息,实现联动的闭环处置。”

    呼和浩特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实现了对全市3200多个防汛责任人预警信息实时发送 李红梅 摄影

  据了解,“呼和浩特城市大脑”1.0版本在2021年1月上线运行,2023年升级至3.0版本,应用场景覆盖了生态文明等5大领域、343个行业部门。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气象局融入“呼和浩特城市大脑”建设,积极推进数字赋能,整合应急管理、公安、水务、城管等14个部门的140余种行业静动态数据,应用多源数据融合和数字孪生技术,搭建“云+端”一体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形成了“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域”的智慧防灾减灾管理格局。

呼和浩特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上的市区各个点位降水实况图景 李红梅 摄影

  依托平台,实现了学校、村庄、桥梁隧道等19类灾害风险点位数据实时监测与网格化管理。全市320个山洪雨量站点、5.6万多个道路视频监控、11个公铁立交桥和主要景区视频监控的信号实时传输,预警信息可分区、分类精准直达3200多个防汛责任人。

  “平台的优点,首先是数据和气象灾害风险点位全,其次是指挥有效,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可调取天气雷达的实况数据和视频监控,实现高效调度。”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汝凤军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无人机的应用为防灾减灾注入科技动能。2023年,内蒙古气象部门在土默特左旗和乌素图气象站布设了两个无人机机场,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通过平台操作无人机,全视角进行山洪、低洼地势等险情监测、勘察等。如夜间出现灾害,无人机可以将监测画面切换成热成像模式,及时掌握救灾力量和需救助人员的位置,为人员转移提供支撑。

  “我们正在探索发展低空探测,在无人机上加入大气监测系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汝凤军说。

  “气象加入城市大脑,实现了各类灾害性天气的‘提前预警、精准研判、统一调度’,跨部门数据融合共享和高效联动,有利于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发挥好防灾减灾救灾职能。”呼和浩特市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科科长张雪皎说。

  呼和浩特市地处阴山脚下,山洪和内涝是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主要灾害。谈起影响大的天气过程,多个部门都提到了今年7月14日至16日的大范围强降雨,全市147个气象监测站中有137个站出现降雨,部分地区小时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防汛形势较为严峻。

  数字气象让防灾减灾成效显著。7月14日下午,土默特左旗察素旗镇西沟门河出现了山洪,沿河低洼地带水位快速上涨。幸运的是,西沟河沿岸村民已安全转移。在山洪发生的前一天,气象预警信息通过“应急指挥”App精准推送动到了当地乡镇、村防汛责任人的手机,并电话提醒了相关责任人。

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应急指挥”决策服务App截图 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供图

  “15日,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通过平台指挥调度防汛工作,市应急管理、供排水、公安、交管、水利等部门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联动守护城市安全……”张雪皎回忆到。

  这些只是数字气象赋能城市大脑的众多实践之一,呼和浩特市气象部门还将通过插件式平台,不断为农牧业、生态环保、重大活动保障等持续开展定制化信息服务,深度融入城市综合治理的方方面面。

  (作者:李红梅 付亚楠 李一凡 魏芳芳 责任编辑:颜昕 )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