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4专题>绿镜头>要闻
福建武平:利用好生态 让“颜值”变“产值”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4月24日07:50

4月17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福建省武平县。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

2017年9月,武平县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成为福建第一个“中国天然氧吧”。为进一步丰富“氧”的内涵,该县又提出“森林康氧、文化涵氧、美食滋氧、运动健氧、乡村乐氧”的“五氧”产业培育发展思路。

“在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基础上,武平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主客共享、舒适温暖’的旅居城市,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一系列富民产业发展。我们将坚持用好用活‘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继续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武平县副县长林丹说。

4月17日,“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团到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采访紫 灵芝种植户。 图/张钤 文/李子硕

“氧吧”里长出小“金果”

“武平是‘中国天然氧吧’,负氧离子浓度高,且气候条件适合种植百香果。”在武平县象洞镇百香果种植基地,重返家乡创业的优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秀珍对记者说。

在2016年之前,象洞镇上下游及周边河道支流存在生猪无序养殖等问题,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象洞人发扬“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林改精神,开展整治转产并引进了黄金百香果。象洞镇党委书记童军裕表示,目前全镇种植面积约1万亩,年产量约1.5万吨,预计总产值达10亿元。

百香果从种植、采摘到发货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比如气温高于35℃时不利于坐果,下雨时不能采摘。

对此,县气象局面向全县百香果种植基地,构建了“泡着‘氧吧’长大的武平百香果”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围绕百香果关键生育期、移栽期开展全流程服务,并与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气候指标及栽培模式研究,建立“新三农”服务群,并把种植户纳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森林里种下“致富芝”

“小心!这里都是灵芝,非常容易踩到。”走进捷文村千亩灵芝基地,基地负责人、武平县新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荣辉提醒记者。在茂密的森林中,遍地冒出“鹿角”般的灵芝,带着红褐色的绒毛,甚是可爱。

20世纪90年代,武平县开展紫灵芝品种栽培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最终选育了省内首个紫灵芝新品种“武芝2号”。紫灵芝喜高温高湿,捷文村的气候条件恰好适合其生长,这也是罗荣辉创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结合武平的气候特点,我们一般安排在冬季制袋接种,在3月至5月移栽,在7月至10月采收。”罗荣辉说。

气象部门不仅为灵芝生产开展全过程保障服务,还从2023年起开展灵芝种植技术攻关。“我们率先将客观预报方法应用于林下紫灵芝移栽关键期的预报服务,产品逐日更新发布在县灵芝种植微信工作群。”武平县气象台台长朱冬梅介绍。2023年4月,县气象局被选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团体,朱冬梅也被选为省级科技特派员。

好气候造就好灵芝。2023年4月,捷文村获评福建省“一村一品(灵芝)示范村”。截至2023年,该村灵芝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人均年增收3.5万元,真正实现了“保生态也得利”“不砍树也致富”。

(作者:刘倩 吴才香 黄艳花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