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海底资源勘探30余年,从领衔开发我国首台深海钻机,到研制“海牛Ⅱ号”在几千米深的海底成功钻进231米,刷新世界深海钻机钻深纪录,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同时他也是“时代楷模”、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的获得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万步炎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话题深有感触。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才能不受制于人。目前,我国深海勘探技术已达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水平,新质生产力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新动能。”他坦言,相比陆地资源的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需要新技术、新思路和新人才,向海图强、勇闯蓝海“无人区”大有可为。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3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世界,万步炎带领团队朝着目标勇毅前行,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这其中,他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也遇到过数不清的挑战。
“恶劣天气是新研发装备海上试验的重大考验之一,每次作业前我们都非常关注海上的天气条件。”他告诉记者,风浪对海上作业影响很大,尤其是台风,更要提前避险。
“2021年3月,曾有过一次和台风‘赛跑’的经历,在气象预报台风来临前的48小时内,我们对海试遇险的‘海牛Ⅱ号’钻机设备开展了紧急救援。”回忆起当时,万步炎仍感慨万千。当时团队正在开展“海牛Ⅱ号”钻机的1000米水深中间试验,前期的试验开展得很顺利,但在试验完成将设备从海底回收时,从国外进口的配套收放绞车排缆系统的传动机构出现严重损坏,钻机被悬吊在1000米多深的海底。“当时,我们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提醒,48小时后将有强台风过境。”如果在时限内不能完成回收,为确保全船人员的安全,就面临砍断缆绳放弃海底设备的选择。团队紧急联系厂家,但设备已过保修期,得到的答复是“无能为力”。
“国家投入了几千万元,再加上大家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才取得的科研成果,要沉入海底,我不甘心。”紧急情况下,他和团队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在船上利用能够找到的所有可用材料和零部件,动手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应急回收装置,终于赶在台风到来之前2小时,成功回收了设备。
“现在的天气预报比以前更精准了,让我们的海上试验更有底气。希望未来能有更长时效的预报产品,让我们能够提前布局全年海域试验。”谈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万步炎表示,231米不是终点。目前,200多米的钻探深度可以完成多金属硫化矿、深海稀土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任务,但要勘探埋藏更深的海底油气资源,这个深度还不够。去年,我国新一代深海钻机‘海牛Ⅲ号’项目已启动,它的应用领域或将更广阔。“未来,我还要带着‘海牛’们到更深、更广阔的海域去走一走!”
(作者:张娟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