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长期从事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听完报告十分感慨,他表示,“海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整个产业链建设非常需要科技支撑。”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海洋粮仓’不只是海上养殖一件事,它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全产业链涉及面广,从牧场选址、选择种苗到具体养殖方案确定、保障体系建设等都至关重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宁凌针对这方面的需求提出加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的建议,呼吁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更高效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体系,加快打造更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新动能。
气象要素对于“海洋牧场”建设至关重要,在选址方面作用尤其明显。宁凌表示,选址时,需根据养殖种苗的不同生长需求,综合考量气候、风浪、潮汐、环流以及水深等要素,这些大多需要气象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发展是目标,安全是底线。宁凌表示,“海洋牧场”易受台风、暴雨、巨浪等因素影响,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对保障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减损增收、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南方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在广东湛江正式揭牌。这也是广东首个针对海洋牧场的国家级气象服务中心,未来将为地方“海洋牧场”发展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及养殖户提供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助力海洋牧场最大程度规避灾害性天气影响。宁凌对此表示非常期待。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宁凌表示,作为一名海洋院校的管理者,非常重视交叉学科的建设。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海洋+”专业体系,多元协同培养国家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海洋技术领域创新人才,气象科学也是其中之一。“学校目前正谋划加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科技支撑,希望解决‘海洋牧场’的种业问题和金融支撑问题。”
此外,针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宁凌呼吁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美丽海湾建设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加强对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同时,开展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摸清海洋生态产品的底数,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逐步建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
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未来前景广阔。他表示,“下一步,为更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科学认识海洋资源,对不同的海洋经济产业,如养殖和捕捞、油气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不同产业,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体系,更好赋能海洋强国建设。”
(作者:张娟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