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防线之一,就是人民防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主任(院长)马宝成表示,每次看到因暴雨洪涝发生前群众不肯转移,或者转移后擅自返回而遇难的悲剧,他就倍感痛心。
马宝成指出,我国是各类复合型突发事件频发的国家,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等耦合带来的综合风险给统筹安全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当前,公众面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应急能力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严重不足,暴露出应急知识体系宣传、科普方面的缺陷。
“当务之急必须切实增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其自救互救能力,同时,提高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对此,他建议,要完善公众应急宣传科普体系,从法律规定、行业规范和社区准则等角度夯实制度保障,同时更新和拓展有关宣传科普内容,如展示警示案例,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播相关科学常识,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等,使公众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安全与发展形势。
其中要把握好两个关键词,一是“深入”,二是“感知”。
深入,就是要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聚焦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贴合场景开展相关工作。比如在企业,可以通过对有关经营者、劳动者进行培训,夯实安全主体责任;在校园,可以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特定节点,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才能扩大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科普覆盖面。
感知,则是要通过实景演练、情景体验等方式,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宝成指出,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将公众应急宣传科普工作纳入当前的数字治理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应利用好天气预报App、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等,增强宣传科普的互动性、趣味性;充分发挥科普馆、科普基地等场所的作用,在体验和实践中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避灾素养。
马宝成还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受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影响,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多发频发,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复合链生自然灾害形成、演化及致灾基础理论,提升全灾种、全要素、全过程的灾害风险防控技术能力。相应地,相关宣传科普也有必要整合多部门、多领域的资源,以“链条”思维推进和开展。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