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4专题>2024两会>记者跑两会
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正在持续上升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建议锚定气候与健康 凝聚合力深化研究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3月05日14:18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已经成为新常态,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也日趋凸显。

  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指出,气候变化正通过直接和间接等多种途径影响人群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全球气温每升高1℃,登革热的潜在传染危险将增加31‰至47‰。

  “多个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公众健康影响的绝对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球前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举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复旦大学等联合发表在《国际环境》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以中国的272个城市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热浪导致死亡风险增加7%;天气骤变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13%、12%、18%、4%、13%和10%。

  2023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也指出,2020年中国极端降水和干旱的总人口事件暴露数分别增长了129%和906%;2022年野火的总人群暴露相比历史基准增加了54%。到2050年,中国预计约有4200万人是区域海平面上升的潜在受灾人群。此外,部分区域性的传染病风险呈现范围扩散的趋势。

  “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健康风险,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23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23个国家共同签署《气候与健康宣言》,标志着国际社会第一次承认各国政府有必要保护社区,并使医疗系统做好准备,以应对与气候有关的健康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做特邀报告 受访者供图

  张兴赢指出,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还是一个新命题,且我国起步较晚,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部级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数据共享仍有壁垒,信息整合格局有待深化,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适应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支撑多种气候健康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等。此外,张兴赢还注意到,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科普,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户外从业人员等群体的科普力度还需加强,国际合作亟需拓展。

  对此,张兴赢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凝聚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大合力。他认为,可以建立涵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的气候变化风险应对部际协调工作机制,编制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国家行动方案,统筹部署针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监测预警,搭建气候变化与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涵盖多气象要素的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提出因地制宜的气候健康适应策略,为我国科学精准应对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风险提供支撑。

  其次,要加强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的适应性研究。他提议,可以设立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关于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应对的基础研究、适应技术发展与试点示范等;支持厘清热浪、洪水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复合级联式影响,加强分区域、分气候灾害、分人群、分健康状态和疾病类型的精细化研究。在各项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面向不同主体的健康适应指南,构建面向生命健康的气候变化风险防控体系。

  最后,要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气候健康领域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同时,立足我国优势,提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健康威胁的国际倡议,深度参与国际治理。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苏杰西)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