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飞行安全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需要时空密度大、精细化程度高、航空要素全、手段方式灵活的气象保障服务。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带来《关于促进航空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呼吁由气象部门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航部门和相关企业等,通过部门通力协作、地方政府支持等,共同提升大飞机试飞、通用航空、中小机场、无人机以及抢险救灾、海上搜救等中低空作业等气象保障服务水平,为低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航空气象服务取得显著进展,监测预报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气象部门在航空气象保障服务方面进行探索,通过联合会商、数据共享、技术交流等方式,为部分航空气象保障单位和企业提供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航空气象专业产品、产品咨询等技术支持。
郑永光通过调研发现,随着通用航空的发展和中小机场数量增加,航空领域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郑永光从深化航空气象服务合作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航空气象综合观测站网、研发航空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完善国家级和地方不同需求航空气象服务业务平台、继续强化航空气象人才队伍储备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促进航空气象高质量发展。
他提出,要强化沟通协调、深化航空气象服务合作机制,这既包括共同推进国家级和各地方航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也涵盖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共建、技术共研、协作共赢的合作机制,深化在数据融合、平台集约、产品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同时,建议地方政府出台具体支持措施,协助推进多行业合作,共同推动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低空经济行业发展。
郑永光建议,进一步完善航空气象综合观测站网,统筹观测资源,开展多元组合灵动式航空气象观测站网规划设计;推动研发航空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发展完善国家和地方不同需求的航空气象服务业务平台。
同时,他认为,应继续强化航空气象人才队伍储备,如统筹组建国家级和省级航空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团队,进行航空气象保障关键技术攻关;建立航空气象技术人员培训交流机制;强化航空气象基础人才源头培养等。
(作者:赵晓妮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