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潭柘寺私汤田园民宿小院内,正午的阳光照下来,有一种静谧之美。目及之处的山脊间,积雪未消,黑白错落,犹如一幅丹青水墨。
刚送走一拨客人的民宿负责人曹晓征热络地招呼着大家,又屋里屋外地介绍洪灾后客房修缮、院墙地面改造完的新变化。“亏着暴雨前就收到气象预警了,我们坚决劝退了要上山的客人,否则会很麻烦。”他的快人快语中透着北京人标志性的爽快,还有“都不是事儿”的豁达,“从9月恢复营业后整体客流量能达到往年的七成左右,这不马上春节了嘛,眼瞅着进入旺季了。”
“23·7”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北京门头沟等地受灾严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下,门头沟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么样?回溯这场灾害,当地气象工作者对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职责有哪些新领悟,赋能高质量发展又于何处发力?带着这样的关切,1月31日,《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实地走访这里的村庄、学校和气象台站,了解当地百姓和党员、干部的所思所盼所为。
路 从“荆棘”处开辟出来
极端强降雨的结束,也意味着一场新的持久战的开始。
灾后隔周,门头沟区全体气象人员分组出动,作为首批进入受灾山区核查灾情的政府力量,在纵横沟壑中穿行了5天,往返2400公里,完成全部63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实地踏勘及“雁清斋”深山区镇政府3个应急便携式自动站的架设。
让区气象台台长曹久才终身铭记的,是通往妙峰山高山玫瑰园气象站的路。
高山玫瑰园气象站 图/李根
鲁迅先生曾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2023年8月11日,曹久才与他的同事——时任区气象局局长杨经博、新入职的年轻人倪洪亮,就是那披荆斩棘者。
洪水使得妙峰山大部分路段被冲毁,通信中断。上山那天还是个阴雨天,山上雾气极重,能见度大约只有三五十米。走走停停,缓慢行至涧沟村时,没路了,汽车再不能往前挪动,只能徒步。不能退,三人决定走一条“捷径”——沿着滑坡山石撕开的一条豁口爬上去。
那豁口如一道伤疤,沿着近70°倾角切在山体上,大大小小的石块不规则地散落着,浸在泥水中。曹久才回忆道,“我们只能屏住呼吸,专注于脚下的路,每一脚都得先试探着踩踩才敢踩实。行至半山腰,喘口气儿,回身一看,顿觉寒意四起。下面是手脚并用爬过的悬崖,从身侧、脚下滑落的石头许久都听不见落地的响声。”
“再也不能回头,只能向前,向前。”曹久才这样暗示自己,并默默地走在了前面,想探探路。就这样爬了两个小时,绕过一块巨石,是一株灌木,眼前终于出现了相对平坦的路,依稀看得见碎石下面的石板。顺着石板路走一会儿,就望见了风杆——30多天前才建成启用的高山玫瑰园气象站,像个等待检阅的士兵,独自矗立在那里。当时在此选址,正是意识到这个点位处于迎风坡,风力、降水具有独特性。
这是历尽千辛终与走散的孩子重逢般的喜悦。检查发现,设备采集数据一切正常,失联是因断电断网导致数据无法上传。根据数据反演预判,门头沟最大降水量极可能就出现在这里,它的真实记录对于天气复盘、灾情分析、救援重建等具有重要支撑意义。拷贝完数据后,三人裹着一身的汗水、雨水、泥水,迫不及待沿原路下山。“红军不怕远征难……”杨经博高举起手中那把红色雨伞走在前面,山谷响起《长征·七律》的吟诵声。
5个多月后的冬日,记者随曹久才再上妙峰山,追溯这段难忘经历。
1月31日,记者跟随曹久才在妙峰山寻找曾经走过的通往高山玫瑰园气象站的路。 图/李根
行驶在群山环绕间,可以真切体会到何谓“一山放出一山拦”。手机导航偶尔茫然到“哑火”,或是提示当前道路为“无名路”,接连十几个急行弯道过后,人不由得头晕目眩。有些路面破损,个别背阴处仍有积雪覆冰,就连有着20年丰富驾驶经验的司机也不敢掉以轻心,而此时的路况相较灾后那段日子已不可同日而语。
汽车开到山顶的观景台,山上没有一位游客,沿途的棵棵小树倔强地朝东南方斜着,顺石阶走六七分钟就见到了高山玫瑰园气象站。810毫米!数据解析证实,它确实记录下了“23·7”极端强降雨天气过程中,门头沟地区有气象仪器测量记录以来排位第一的降水量。经历夏日暴雨的洗刷,面对冬日低至冰点的气温及山顶终年不止的西北风,它忠诚履行天气见证者的使命。它还曾捕捉过12级左右的大风,这种局地小气候下的极端数据,很具科研和业务价值,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性。
星光不负赶路人。去年11月初,在暴雨中损毁的13个气象站点完成重建,30个区域气象站得以修复,沿永定河流域新建成的4个区域站点消除了上游监测盲区。今年,结合政府需求、属地经验、气象特征,区气象局正在挖掘有代表性的点位,计划联合探索微尺度气象观测,开展移动式观测试验,深化局地小气候研究。
再去看看那条“捷径”吧——听到这个提议,曹久才欣然带路。干燥的空气榨干了草木中的汁水,鞋子落地时,耳边响起沙沙脆响。他脚步飞快,穿梭在干枯的玫瑰枝条和半人高的杂草中。十几分钟后,他忽然折回身说:“不是这条路,应该再往东,你们还能走吗?”于是大家又踏上另一条路,直至看到一棵灌木。“就是这儿了,就是这棵树。”他像见到老朋友般在树的周围绕了几步,拿出手机翻看视频和照片比对确认,接着努力靠近崖边朝山下探了探身。除了枯草木外,什么也看不到,他仍默默在那望了许久。
记者错身站在后面,试图通过相似的视角模拟曹久才的心理环境。视气象数据为生命的信念从成为气象工作者那天起,便刻写在职业操守中,日复一日扎根。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环环相扣,气象数据“精”,后续业务链条上的每一项工作才有底气。在过往75年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历程中,不乏为守护观测数据而失去宝贵生命的英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代代传承,接力的每一代人也都用自己的故事为这精神续上一笔新色彩。
不远处,传来几个农民用机器平整土地的声音。春天,这片山坡还会种满玫瑰。
村 守住村民就守住了家和希望
在山间迂回错行了一段后,终于抵达位于半山腰的潭柘寺镇贾沟村。它是洪灾中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村庄之一,也基本是最快恢复供水供电的村。
“村里百姓的命都系在咱们党员、干部身上呢,出了问题没法向组织和老百姓交代。”村支书贾洪林回忆当时的情景,简单带过,在谈及肩负的责任时打开了话匣子,“事实上,咱们确实没有畏首畏尾躲在后面,基层干部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作为党员对得起这身份,我当时也差一点就……”话音又突然顿住。
村干部孙博接过话茬道:“支书为大家真快舍了命了。”当时,村里有座废弃水库,眼看着就要蓄满积水,如不采取措施将倒灌淹没村庄。贾洪林冒着风险从村委会爬墙绕小路到达水库,用锤子破开了水库口,让水流向村外。出水那一刻,水流特别冲,大伙以为他被冲走了。
雨势远比人们预料的要猛烈。贾洪琴担任气象信息员已是第4个年头:“受过培训,往年汛期也攒了些经验,但这次真正体会到责任这么重大。”她2023年7月28日接到区气象局的预报预警信息,随即把将出现特大暴雨的信息发到村民微信群,和村干部一起动员村民及时清理淤堵,提示远离河道、山体。其后,她一次次接收转发雨量信息,那些数据告诉她“这场雨不一般”。
洪水过后的村庄 图/贾德新
第二天傍晚,最高级别的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出。31日清晨,雨越下越大。镇政府在村内值守的包村干部与贾洪林顿觉不妙,立即组织党员、年轻人蹚着水挨家挨户敲门,102名村民全部转移到村委会文化站。村内多股洪水湍流汇集,一度出现2米多高的洪峰,电力、供水、通信全部中断,贾沟村与外界失去联系。
在雨停间隙,贾洪琴辗转数公里寻找有手机信号的位置,向气象局反馈雨情灾情,将雨势和洪水视频发到气象信息员群内,为政府组织救援等决策提供了第一手信息。
在蓝天救援队和武警官兵的抢险救援下,8月1日清早,贾沟村全部被困人员平安转移安置。他们中,最小的3个月大,最长的101岁。
其后的一个月,经过多方协力,村里快速解决了通电、通水问题。9月4日村民接到可以回家的好消息,男女老少一齐上阵,重整家园。现在需要修缮的房子基本完成,针对危房、倒塌房做好了登记申报等基础工作,待资金到位、开了春就开工。
“咱们能做的就是把村民放在第一位。”贾洪林说,“基层干部说干就得干。比如接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自己首先得在认识上相信、重视,更要在行动上跑起来,到第一线去。”记者在贾沟村委会的一上午,见到不少登门的村民,有的是反映住房问题提期待的,有的是带孩子到文化站参加亲子活动的……村民的诉求千差万别,可归于一点便是把日子过安稳。
眼下,贾洪林就想让村民安心过个温暖年。新一年,村里一方面要“按图施工”,把重建工作落实好;另一方面要把经济搞好,真正改善民生。同时,得把灾害防御能力提上来。孙博说,“洪灾后村里新增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河道的防洪除险工作也很急迫,希望能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质量,在下一个汛期来临前,创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
大灾之后,必有大建大治。立足主责主业,把握党委政府、基层干部、老百姓的思与盼,门头沟区气象局一直在谋划、实践如何更好地保障灾后重建、赋能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新接任区气象局局长李艳表示,气象部门既面临自身灾后重建的问题,需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也要找准切入点用好抓手,拓展事业发展空间,融入全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局。
接下来,气象观测站点要尽快恢复到灾前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正视短板弱项,优化站网布局,提高基础设施标准,强化灾害应急支撑。例如,完成一批观测站点的北斗卫星信息传输备份,将全部翻斗雨量站升级为称重式雨量站;针对“一沟一策”沟域治理计划新增20个雨量站,开展沟域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围绕服务保障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区气象局还将着力提升“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效益,在百花山等重点景区开展负氧离子、花粉浓度观测,研发气象康养指数等产品,扮靓门头沟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的优质底色。这一思路,正契合了中国气象局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要求,既在打基础提能力上“深耕”,也在优服务重治理中“拓展”。
课 教人科学避险也启人立志立行
走进妙峰山民族学校时,学生已经放寒假,校园里安安静静,但宣传橱窗中的照片记录下2023年汛期的不平静与不平凡。当时,学校作为临时避灾场所和防汛抗洪救灾人员驻地,1112名受灾村民在此安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评价该校很好发挥了“安全岛”作用,并强调要用好这一生动教材,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
在这所学校的思政教室,四幅反映抗洪救灾场面的剪纸画布满窗棂,师生一起创作的手工黏土作品复原了直升机空投救援物资、救援部队营救村民等情景;学校附属幼儿园的教室墙上,每天都更新着孩子自己准备的天气报告、穿衣提示……学生是这场灾害的亲历者,见证了中国的救援速度和救援力量,感受到了人间大爱。老师于德彦说,“学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正努力将防汛救灾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资源,教会学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会自救互救知识,面对灾害时既要保持敬畏之心,又要懂得如何战胜它;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立下志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月31日,记者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民族学校采访。 图/李根
全程参与“23·7”极端强降雨预报服务工作的张伟琪,也将这次经历视为一堂生动且深刻的教育课、实践课。“它让我相信,哪怕预报提示抢在灾害前几分钟发出,也是有价值的,气象工作更是被社会所需要的。”面前的这位“95后”预报员坚定地认为,气象工作者在这场考验中挺住了。
这个土生土长于门头沟的姑娘,灾害发生时她的父母家人就处在失联的深山区斋堂镇,整整三天杳无音信:“工作时不敢想家里的事,一遍遍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做好手头工作就是在为家乡、为亲人的安全尽力。”所幸家里人平安无事,但多次实地踏勘经历和回斋堂镇与邻里乡亲交流,让她对灾害带来的“痛感”更加敏感,也更深刻意识到气象预报服务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
几个月来,在门头沟的育园小学、斋堂中心小学等校园中,常能看到气象工作者的身影。他们用视频、用实验、用亲身经历办研学、做科普,讲解常见天气现象、灾害防御技能及气象科技发展历程,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科学防灾减灾的种子。
2月4日,立春。第93期门头沟区温暖过冬气象服务专报于8时准时发出,这份凝结了北京冬奥会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成果的报告,提供了精细到村域的低温预报,还针对受灾较重区、重点区域和人口密集区给出体感温度预报。
坚冰深处春水生。随着时间的脚步向前迈进,这条温度预报曲线将持续上扬。因为,春天已在眼前。
(作者:苗艳丽 刘倩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