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4专题>新春走基层>要闻
天津东丽:“丰聆”来管家 “柿”业更红火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1月24日16:32

户外寒风凛冽,棚内温暖如春。1月10日,记者在天津市东丽区欣融格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间大棚里看到,青红相间的西红柿挂满枝蔓,刚被摘下的西红柿似小红灯笼,戴着粉色头巾的婆婆们蹲下身,麻利地将木桶挂在担子两端,快步走向分拣仓库。

棚内一排排西红柿植株分布在过道两侧,上方悬挂着一个巴掌大的“小盒子”,这是去年3月天津市气象局为棚室安装的小气候监测站,它还有一个文艺的名字——“丰聆”。

这里种植的西红柿因果肉饱满、沙瓤多汁、酸甜可口而出名,被称为“欢坨西红柿”。而这鲜美的口感不是随意就能种出来的,它对环境要求极高,夏末苗期高温、隆冬开花坐果期低温,均会影响品质和产量。但“丰聆”的出现,实现了对西红柿全生育期的气象要素监测及临界条件告警。

1月10日,记者在天津市东丽区欣 融格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 摄影 张艺博 杨莹

该合作社经理邢万祥拿出手机,扫描“丰聆”上的二维码,“丰聆”小程序瞬时弹出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土壤温度和湿度5种气象要素。“设施蔬菜种植对棚室内的气象条件要求非常高,没有它之前,我们的员工每天要跑好几趟来观察记录,生怕柿子冻了、病了。”但安装“丰聆”后,棚内各类气象要素都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并随时根据气象警告做出相应调控,“既确保了西红柿的健康生长,也省了人力。”

“现在第三穗的西红柿已经成熟了。”2023年12月在寒潮来临前,邢万祥收到低温预警信息,及时打开棚室热风机,确保西红柿在寒潮天气“安然无恙”。邢万祥顿了顿,“不过,有的小棚还未安装‘丰聆’,再加上自己的疏忽,忘记及时增温,西红柿被冻坏,损失了不少钱。”他仰头望了望“丰聆”,“它是我离不了的好‘管家’,后续我将在所有的大棚安装。”

“把土壤温湿度传感器通过航插接口连接到主机上,就可测量表层土壤温湿度,像这样自由进行要素搭配的监测设备,目前市面上还比较少。”天津市气候中心生态与农业科副科长董朝阳,将连接“丰聆”的黑色传感器插入土中。

董朝阳作为天津市气象局首批下基层服务锻炼的青年专家中的一员,他一有空就往大棚里“扎”,将市气候中心研发的“丰聆”引入西红柿大棚,还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成果引入农业种植园区。

“设计农田小气候监测设备,最重要的是为农户考虑。”董朝阳边介绍边把小盒子从棚上拉到了和记者身高相当的高度,“温室大棚里反季节生产土地利用效率极高,如果不考虑便携小巧、宜机化等结构设计,会影响旋耕、做畦、覆膜等田间管理,给农户增加劳动负担。”

“‘丰聆’不仅可以移动,还能拉伸?”

“对,连接构件可实现上挂或下插,伸缩杆可调节观测高度,同时设备可随时移动,满足不同的观测场景和需求,特别是对大棚来说,非生产季节可从室内移出,减少闷棚后高温高湿环境对传感器的损坏。”

可移动的“丰聆”,还带有定位功能。气象部门基于站点位置和智能网格预报技术,获取监测点位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再利用设施农业环境预报模型,提供逐小时精细化预报。目前,“丰聆”已在河北廊坊、重庆等六个城市落地,布设站点达60余个,服务涉及葡萄、食用菌、蓝莓等10多种作物及多样化生产模式,形成了覆盖多种蔬菜水果栽培、育种育苗场景的服务模式和产品形式。

打开“丰聆”微信小程序,还能看到“丰聆商城”“我的丰聆”模块。农户可根据个人需求在“丰聆商城”订购服务产品,在“我的丰聆”订制个人使用场景,实现分区域、分时段、分灾种、分作物的精细化智能服务。

打造“丰聆”是天津市气象局构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供销社”模式的新尝试。市气象局发挥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的优势,在面向中小农户服务中,依托“云+端”智慧气象服务技术,通过云服务建设数据和产品加工的“中央厨房”,由监测端采集数据,在手机等移动端完成服务的靶向推送,实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闭环。同时,还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多方资源参与供销社的建设,形成技术服务“赶集”,促成气象服务供给转化和效益提升。

现在,愈来愈多的农户在试用并购买“丰聆”服务“套餐”。“有了‘丰聆’,今年春节能吃上第五穗的西红柿了。”邢万祥笑呵呵地说。

(作者:林禹彤 张妍 责任编辑:蒋芷晴)



  相关新闻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