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耕海牧渔 走向深蓝
北部湾,一望无际的海面,空气中夹杂着咸味儿。1月10日9时,广东省湛江市气象局业务技术人员司徒仕尧,从草潭码头登上当地养殖企业的渔船,半个小时后,来到海洋牧场养殖基地吊脚楼,开始为“海上用户”提供小气候站仪器监测数据维护的上门服务。与他同行的还有湛江汇富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邹承峰,这是他们第二次做仪器维护工作。
行走在吊脚楼上,放眼望去,养殖基地里一个个养殖网箱,犹如一个个“甜甜圈”。“每个网箱周长80米到100米,水下深度是7米至8米。里面一般有3500公斤至4500公斤金鲳鱼,最多可以养5万公斤金鲳鱼,现在冬季捕捞一网,大约有1000公斤。”邹承峰介绍着“粤海粮仓”里的壮观捕鱼情况。
2023年6月21日,司徒仕尧与技术工作人员为这个吊脚楼安装了湛江海洋牧场养殖区第一个小气候站,可对海上气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和海水的溶解氧、盐度、pH值等气象水文水质要素进行长期、实时观测,并通过4G通信链路和北斗数据通信链路,实时回传气象和水质监测数据。
“有了这些数据,可随时监测气象要素和水质要素,让我放心了很多。”邹承峰说。
2023年8月23日,湛江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在海洋牧场“海威1号”安装自动气 象站雨量筒。 宋翠婷 摄影
为“海”干事,气象有天然优势。这是广东气象工作者面向广阔蓝海的信条,也是抢抓海洋牧场气象服务新赛道。湛江气象部门与海洋牧场试点养殖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形成金鲳鱼养殖气象服务“五清单”,针对性开展气象影响服务。
2023年7月,台风“泰利”正面袭击湛江。在遂溪县草潭海洋牧场试点,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使养殖企业损失比往年大幅下降。“天气信息收得很及时,避免了损失。”湛江经纬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张星文介绍,根据气象信息提前防御台风,只有3%的金鲳鱼与网衣发生摩擦受伤,湛江汇富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仅有两个网箱移位、发生碰撞。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气象“加法”深入且坚定——广东省气象台研发精细化数值预报释用系统(SAFEGUARD)、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图形化网格编辑平台(GIFT)等业务系统,为海洋牧场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技术平台的开发提供了参考。湛江气象部门研发预警信息“统一出口”天气预报预警体系,实现分区分镇预警,预报更为精准。
1月8日,海洋牧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在湛江市气象局揭牌,这是推进海洋牧场气象服务又一个新起点。以服务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打造海洋牧场气象服务应用示范点为建设目标,配套了海洋牧场智慧气象服务平台,设计风险影响功能、监测预报功能和联动预警功能等三个模块,打造“10001”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即“一中心服务保障、零距离专业观测、零缝隙网格预报 、零延迟递进服务、一体化标准建设”。
湛江市副市长吴国雄表示,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亮点突出,经费项目有落实、政策制度有保障、产学研用有平台、体系建设有成效,继续秉持“大气象、新气象、好气象”的理念,增强现代特色渔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海洋牧场深海养殖对象灾害综合防治由“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打造“粤海粮仓”,气象正在打开“新蓝海”。(黄燕娣 王天巍)
天津东丽:“丰聆”来管家 “柿”业更红火
户外寒风凛冽,棚内温暖如春。1月10日,记者在天津市东丽区欣融格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间大棚里看到,青红相间的西红柿挂满枝蔓,刚被摘下的西红柿似小红灯笼,戴着粉色头巾的婆婆们蹲下身,麻利地将木桶挂在担子两端,快步走向分拣仓库。
棚内一排排西红柿植株分布在过道两侧,上方悬挂着一个巴掌大的“小盒子”,这是去年3月天津市气象局为棚室安装的小气候监测站,它还有一个文艺的名字——“丰聆”。
这里种植的西红柿因果肉饱满、沙瓤多汁、酸甜可口而出名,被称为“欢坨西红柿”。而这鲜美的口感不是随意就能种出来的,它对环境要求极高,夏末苗期高温、隆冬开花坐果期低温,均会影响品质和产量。但“丰聆”的出现,实现了对西红柿全生育期的气象要素监测及临界条件告警。
1月10日,记者在天津市东丽区欣 融格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访。张艺博 杨莹 摄影
该合作社经理邢万祥拿出手机,扫描“丰聆”上的二维码,“丰聆”小程序瞬时弹出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土壤温度和湿度5种气象要素。“设施蔬菜种植对棚室内的气象条件要求非常高,没有它之前,我们的员工每天要跑好几趟来观察记录,生怕柿子冻了、病了。”但安装“丰聆”后,棚内各类气象要素都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并随时根据气象警告做出相应调控,“既确保了西红柿的健康生长,也省了人力。”
“现在第三穗的西红柿已经成熟了。”2023年12月在寒潮来临前,邢万祥收到低温预警信息,及时打开棚室热风机,确保西红柿在寒潮天气“安然无恙”。邢万祥顿了顿,“不过,有的小棚还未安装‘丰聆’,再加上自己的疏忽,忘记及时增温,西红柿被冻坏,损失了不少钱。”他仰头望了望“丰聆”,“它是我离不了的好‘管家’,后续我将在所有的大棚安装。”
“把土壤温湿度传感器通过航插接口连接到主机上,就可测量表层土壤温湿度,像这样自由进行要素搭配的监测设备,目前市面上还比较少。”天津市气候中心生态与农业科副科长董朝阳,将连接“丰聆”的黑色传感器插入土中。
董朝阳作为天津市气象局首批下基层服务锻炼的青年专家中的一员,他一有空就往大棚里“扎”,将市气候中心研发的“丰聆”引入西红柿大棚,还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成果引入农业种植园区。
“设计农田小气候监测设备,最重要的是为农户考虑。”董朝阳边介绍边把小盒子从棚上拉到了和记者身高相当的高度,“温室大棚里反季节生产土地利用效率极高,如果不考虑便携小巧、宜机化等结构设计,会影响旋耕、做畦、覆膜等田间管理,给农户增加劳动负担。”
“‘丰聆’不仅可以移动,还能拉伸?”
“对,连接构件可实现上挂或下插,伸缩杆可调节观测高度,同时设备可随时移动,满足不同的观测场景和需求,特别是对大棚来说,非生产季节可从室内移出,减少闷棚后高温高湿环境对传感器的损坏。”
可移动的“丰聆”,还带有定位功能。气象部门基于站点位置和智能网格预报技术,获取监测点位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再利用设施农业环境预报模型,提供逐小时精细化预报。目前,“丰聆”已在河北廊坊、重庆等六个城市落地,布设站点达60余个,服务涉及葡萄、食用菌、蓝莓等10多种作物及多样化生产模式,形成了覆盖多种蔬菜水果栽培、育种育苗场景的服务模式和产品形式。
打开“丰聆”微信小程序,还能看到“丰聆商城”“我的丰聆”模块。农户可根据个人需求在“丰聆商城”订购服务产品,在“我的丰聆”订制个人使用场景,实现分区域、分时段、分灾种、分作物的精细化智能服务。
打造“丰聆”是天津市气象局构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供销社”模式的新尝试。市气象局发挥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的优势,在面向中小农户服务中,依托“云+端”智慧气象服务技术,通过云服务建设数据和产品加工的“中央厨房”,由监测端采集数据,在手机等移动端完成服务的靶向推送,实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闭环。同时,还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多方资源参与供销社的建设,形成技术服务“赶集”,促成气象服务供给转化和效益提升。
现在,愈来愈多的农户在试用并购买“丰聆”服务“套餐”。“有了‘丰聆’,今年春节能吃上第五穗的西红柿了。”邢万祥笑呵呵地说。(林禹彤 张妍)
广西崇左:“蔗”田晚收,更甜
砍蔗、剥叶、捆扎、装运……1月1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镇板崇村广袤的蔗田里,蔗农奔忙于蔗林间,一捆捆整齐的甘蔗叠堆在地里,满载甘蔗的货车络绎不绝。
然而这番繁忙的景象,却足足比往年晚出现了半个月。
“往年榨季都是从11月到次年4月,但2023年直到12月才进入榨季,这多亏了气象部门的建议,使甘蔗糖分得到了充分累积。”在一片甘蔗大部分高4米的蔗田里,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扶持部增产员蒙秀娟指着长势喜人的甘蔗对记者说,“甘蔗总体长势都很好,产量有望比2022年有所增加。”
甘蔗晚砍收,增量从何来?
时间回到2023年10月,崇左市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甘蔗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唐昌秀,带领糖料蔗产业气象科技先锋队队员来到江州区太平镇大村蔗田间,在测量甘蔗糖分时发现,锤度仅有16%,比往年偏低,成熟度也不高。
糖料蔗产业气象科技先锋队队员正在测量甘蔗糖度。摄影 苏彦
眼看开榨在即,这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唐昌秀立即带领队员跑遍江州区每个乡镇的蔗地进行采样,发现大部分甘蔗糖度较低。通过向蔗农深入了解种植管理的过程和对2023年气候的分析,她找到了原因。
原来,2023年1月至5月,崇左平均降水量仅为233.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至5成,为近30年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这时期正值春植蔗种植、分蘖和宿根蔗发蔸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干旱少雨造成土壤缺墒,病虫害风险也随之增大。加上接连受台风“苏拉”“海葵”“三巴”的影响,局部蔗区降水集中,低洼地段蔗区出现短时渍涝灾害,迎风蔗区和地形风口蔗区的甘蔗出现了倒伏现象。9月至10月,大部蔗区降水日数偏多、光照偏少,昼夜温差偏小,甘蔗虽依然保持生长状态,但糖分积累较慢,蔗糖含量偏低。
通过前期调研的数据支撑,他们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及土壤水分差值分析和气象甘蔗成熟度指数监测预测模型计算,结合预报信息分析得出结论:2023年11月中下旬,崇左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使甘蔗生长活力下降,更有利于加速糖分积累,提高成熟度。气象部门立即向崇左甘蔗生产砍运榨工作指挥部提出“部分蔗糖种植区可适时延迟砍收运榨”的服务建议,并得到采纳。
2023年12月,崇左榨季在延迟了半个月后正式拉开序幕,多家糖厂相继发出开榨通知,各项砍收运送工作有序进行。
图为甘蔗收割机作业。谭云友 摄影
精细化直通式的服务,源于崇左市气象局以需求为导向,量身定制甘蔗气象服务产品,成立“崇左糖料蔗产业气象科技先锋队”,依托甘蔗气象服务中心,与自治区气象局上下联动引入“智能预报+灾害预警+防控处置”一体化防灾减损和定制化服务模式,守好国家“糖罐子”。
“气象服务建议为统筹安排榨季生产、实现高糖高榨、降本提质增效,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决策支撑。”2023年12月8日,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向崇左市气象局发来感谢信。中粮糖业崇左有限公司、广西崇左湘桂糖业有限公司也相继致谢气象部门。
冬日八桂,蔗糖飘香。“蔗”里的春天正悄然开启。(赵柳双 苏彦 韩嘉乐)
安徽安庆、合肥:抗寒防冻 田间送“暖”
深冬时节,虽是寒风瑟瑟,但行走在全国油料生产大县、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赛口镇大河村油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油菜长势喜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眼下,越冬油菜已进入分枝生长旺盛期,而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对油菜花期产生的影响让农户们难免担心。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望江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和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推广中心的专家们一同深入田间地头、细心察看作物长势,指导农户清除杂草、清理围沟,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力争将冻害影响降到最低,这让种植大户朱茂恒心里有了底。
“今年我种了200多亩油菜,现在有专家指导,我们‘看天吃饭’的农民对丰收很有信心。”朱茂恒的这份信心源于对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的信任。
老朱的主业是种植单季稻、油菜。2023年,他种了320亩单季稻,7月下旬,稻子正是孕穗至抽穗期,是对单季稻病虫害进行防治作业的关键期。老朱寻思着要为稻子打打药,做做病虫害防治,打药前按惯例他会看看天气。7月27日,当他从农业气象预报中得知29日至31日,台风“杜苏芮”来袭可能给望江带来较明显风雨影响后,立即决定等台风走后,再打药。
老朱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打一次药一亩地要30元,320亩地,总成本近万块。“不看预报,早打就真白打了,赔得肉疼啊!”老朱心有余悸。
老朱懂得把农业气象专家当成老师,每当他们下田地,都要去请教些问题。“农业生产要依靠科学,气象信息太重要了,给我们庄稼人节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老朱感慨道。
与油菜、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相比,草莓的经济价值更高,也更娇贵,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其中,低温冻害是草莓生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气象灾害。
合肥地区草莓栽培面积大、产量高、产业链齐全,长丰县更是全国草莓生产第一大县,年产量超35万吨。
300公里外的长丰县,清早的气温常在冰点上下徘徊。即使大棚外冷风呼啸,走进长丰县罗塘乡的畅天果缘草莓生态园内,温暖潮湿的空气,还是瞬间在王学林的眼镜片上敷上一层薄薄的雾气。向大棚内望去,一株株大小各异、颜色不一的草莓正在经历从幼苗到开花、结果的繁育全过程。
“草莓出现了病害该咋办?”“马上合肥要出现低温天气,要覆盖几层薄膜?”身为合肥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的王学林忙得不可开交,正在察看草莓生长和发育情况的他,手机隔一会儿便要响一次,农户不停在询问。
图为设施草莓大棚内的综合观测系统。王学林 摄影
合肥农业气象试验站通过改造设施大棚、增加梯度观测系统,形成了一套既符合长丰地区设施草莓生产特点又满足寒潮天气观测需求的综合观测体系,且连续3年开展观测试验,于2023年11月形成了一整套寒潮期间设施草莓大棚应对方案。
“多亏给我们提供了气象预报和寒潮期间设施大棚管理方案,我们提前加盖了三层棚膜。”畅天果缘草莓生态园技术员张蕾介绍,针对早晨草莓大棚气温极低的情况,临时增补了其他增温辅助措施,基本未受到冻害影响。(孙毅博 岳伟 胡照锁 王兵)
(责任编辑:蒋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