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长白山,蜿蜒于吉林省东南边陲。
山巅之上,海拔2623米处,长白山天池气象站(以下简称“天池站”)已见证65载风霜雨雪。
高寒、缺氧、大风、多雾,碧水、飞瀑、佛光、云海,相形之下,反差巨大。
长相守、到白头。学会与恶劣天气相处,眼里心里便处处是美景。在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天池站不仅旧貌换新颜,业务也从原本的单一气象数据观测,拓展至旅游、生态、防灾减灾等领域气象服务,在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一类艰苦高山气象站独有的“青春”奋进之路。
图为长白山天池
传承——“我想和他们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天池站的人都说,这里半年是冬季,半年大约在冬季——
年平均气温-7.3℃;年平均降雪日数180天,积雪日数258天,积雪深度1米至2米,最深处可达3米以上,背阴坡积雪长年不化;年平均出现8级以上大风日数269天,年平均风速11.7米/秒,极大风速达51.9米/秒;年平均出现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雾日269天;每年6月至9月雷暴日56天。
恶劣的天气气候条件,在今年64岁的退休老站长刘继德身上留下痕迹,“能活过来就很不容易了。”
从1980年开始,20岁刚出头的他就上山工作了,一干就是一辈子。他刚来的时候,天池站还是1958年建设的石砌平房:石墙、木地板、铁皮屋顶、木质窗户框,不怎么抗风也不怎么抗雪,动不动就坏了。
“那会儿,吃的都是干菜,新鲜蔬菜很快就会冻稀碎,没办法储存,上山的路还没修通,我们要从海拔1800米的黑风口爬过去。特别是遇上大风、雨雪天,12公里的路动辄要走七八个小时,食物都是靠人连滚带爬背上来。”刘继德的话匣子被打开,几十年前的记忆涌上来。
殊不知,黑风口只有20米宽,下面就是白雪覆盖的几十米深的山涧,一不留神,命就没了。不仅如此,遇上风大的时候,爬山途中缺氧喘不上气是再寻常不过的了。“每到这时候,我们就把脑袋埋进衣服里喘气。”刘继德边说边做起示范。
如果说背食物上来是第一关,那么更大的考验就是“去观测”。
石砌平房距离气象观测场有70米远,然而要想在狂风暴雪中走70米却是极不容易的,往往需要借助铁丝、绳索爬过去。“老遭罪了。”刘继德说。
图为长白山天池气象站
在1989年以前,天池站要全年值守,每天观测8次,发报6次,1分钟也不能耽搁。遇上大风、雨雪或者大雾天气,没有绳索,观测员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会有被大风吹下陡峭山崖的可能。“我们都是两个人结伴去观测。”刘继德总是把绳子绑在自己的腰上,第一个出去。
在他们坚守9年后,自1989年起,在完成30年完整气候数据积累前提下,考虑到极端恶劣的天气气候条件,天池站由常年值守改为季节值守,每年6月至9月进行人工观测值班,一直延续至今。
直至2020年退休,刘继德一直坚守在世界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畔,将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气象事业,创造了一段隽永的属于气象工作者的雪山传奇,即便心脏病、高血压、风湿病、雪盲症等病症长期折磨着他,尽管错过了孩子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但他无怨无悔。
正是一代又一代像刘继德这样的气象工作者,锤炼了天池站“特别能坚守、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如今的天池站站长矫祥肇6年前从刘继德手中,接过使用过的三根指头粗的旧麻绳,也接过了将这种优良传统和作风延续下去的重任。
1970年出生的矫祥肇,自1999年起,每年6月至9月都在天池站上。去年9月,他做了肺结节手术,有段日子没有上山,休息恢复期间,他开始想念山上的日子,一个月后,他再次上山,“天池的日出日落看了又看,却总是看不够。”
现在,站里共3人,除了矫祥肇,还有1994年出生的张文博和1996年出生的吴鸣远。
张文博是去年自己申请要上山的,他2018年毕业后进入长白山气象局工作,耳濡目染下,他决定去天池站工作。
今年2月,张文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和他们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跨越——“现在的观测环境好太多了,已基本实现自动化观测”
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山”字造型,钢筋混凝土浇筑,外部整体包覆一厘米厚的锈面钢板,金属外墙实现建筑整体等电位连接,大大降低了雷击灾害风险,防风、防潮、防雨雪能力也大大加强。
8月23日,当“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寻访最美气象台站”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天池站时,看到的是继1958年、1982年、2002年三次扩建重建后,于2015年新建的业务用房,安全、耐用、舒适,屋顶掀翻、屋面漏雨、墙皮脱落、墙体粉化等过去时常发生的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
“站里常常遭遇滚雷,有时雷一下来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在屋子里乱窜,设备常常被损坏……”已经退休7年的王国祥是天池站的老观测员,回忆起来依旧心有余悸,“现在好多了,观测场也实施了高山防雷专项改造,有效保护了观测设备。”
即便如此,第一次上山值班的张文博,还是因为12级大风一晚上没敢睡。“比想象中还严重,一晚上哗啦啦地响,感觉整个屋子都在颤动,飞沙走石打在外墙钢板上就像子弹一样,声声作响,虽然矫站长跟我说这个房子能抗住15级风,但我还是担心。”
但张文博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好时候,天池站观测设备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已基本实现自动化观测。特别是近年来,针对天池站恶劣的天气气候条件,地面观测的常规仪器设备陆续更新成适应高山环境的专业气象设备。为保障观测数据质量,各气象要素观测往往采用多种设备同时运行、互为备份的方式。
然而,谁能想象,42年前,时任天池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隋金堂却牺牲在了长白山。
天池站所在位置处于火山锥体顶部,与山脚约有2000米的相对高差,天气气候条件极为特殊,这里观测所得的数据能够代表700百帕高度的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观测数据参与全球气象数据交换,对于研究东北亚地区尤其是长白山独特的气候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981年1月21日,隋金堂带领全站人员寻找一份被大风刮走的重要观测资料,为抢救滑下深谷的两名同志,不幸以身殉职,永远长眠在他热爱的长白山上,生命定格在41岁。
“冬季雪大时,积雪能把房屋埋起来,观测人员外出观测需要将房子顶棚的换气口打开,挖一个雪洞,这样人才能从屋子里钻出来,然后顺着这个洞用铁锹挖出来一条雪道,雪道直通观测场,观测完日照等气象数据后,再顺着雪道滑回屋里。”王国祥每每回忆,都感慨不已。
今年是需要人工更换日照纸的最后一年。6月4日,矫祥肇和张文博一起在山上值班,外面下着雪,刮着8级大风,能明显感觉到雪打在脸上,如同冰粒,两天前还下了暴雪,雪深达20厘米。
“我们是19时换日照纸,当时我们发现日照筒盖冻住了,就用手电筒捶,捶开后才发现手已经冻麻了。”张文博说,“矫站长用身体挡住风,我小心翼翼地把旧日照纸从日照筒中拿出来,赶紧折起来放到衣服兜里,又把新日照纸卷成筒状,对准刻度放进去,盖上盖子。”
在矫祥肇看来,现在的观测环境好太多了,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早已实现自动化观测,就在今年,日照、能见度、视程障碍、天气现象也实现了自动化观测,“从明年起,更换日照纸就会成为历史。”
图为2020年10月6日天池站气象工作者开展旅游气象服务
破局——“让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气象、理解气象、应用气象”
“化雪取水、执火照明”的日子已成为过往,200多名气象工作者先后在天池站度过了漫长又艰辛的岁月,他们忠于职守、不畏孤寒、勇于奉献、薪火相传,将接力棒交给新一代坚守者后,工作内容和范围也拓展了。
“天池站是全省气象部门的骄傲,展现了吉林气象工作者拼搏进取、担当尽责,服务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的精神风貌。”吉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世恩说。
天池气象文化展厅的第一块展板上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对气象工作给出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并提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工作要求,长白山气象工作者将不辱使命,努力工作,为祖国的气象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既然写在了这里,那就必须做到。”矫祥肇深知,保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在精准预报、精细服务上,“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是天池站如今尽力在做的事情。”
2016年,矫祥肇任天池站站长后,带领大家探索开展云海、天池开冰、高山花卉、佛光等景观观测和实况播报,着手研究天池融冰期、云海概率及天池可见概率等预报方法。
今年天池开冰期间,受狂风暴雪和艳阳高照等多种天气叠加影响,可谓“文武双开”,堪称一奇。“我们和矫站长他们一起,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做了10场天池开冰季网络直播,完整呈现了开冰全过程。”长白山党工委宣传部网信科副科长王萌说,“复杂多变的天气为天池增添了一丝神秘,吸引着更多游客纷至沓来。”
“除了常规监测预报外,我们开始面向公众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供气象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气象、理解气象、应用气象。”矫祥肇说。
在长白山北景区主峰管理部经理郑华刚看来,气象一直是他们景区管理的“军师”。“在山脚下,景区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那里会提示天气情况,游客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上山。当大风达到8级以上或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时,景区则会关闭,确保游客和景区设施安全。”
天池站还对长白山各类灾害性天气进行全天候监测预报预警,并将景区各部门各岗位70余人纳入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短信平台,每天定时接收景区天气预报,如遇重大天气过程,可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同时,在长白山旅游高峰期专门制作针对性服务专报,提供主要旅游交通路线天气预报,到了冬季,还及时向交通部门和景区提供降雪量和雪深监测预报情况。
此外,天池站连续多年为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冰雪嘉年华、竞走冠军赛、马拉松节、森林自行车赛、汽车拉力赛等活动提供保障服务。
当然,矫祥肇他们还得时不时检修维护观测设备,为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以及防灾减灾等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在天池气象文化展厅的一张题为《冻住了的风》的照片面前,矫祥肇憨笑着说,“照片里面的这个人就是我,天池站的测风仪有时会被厚厚的雨凇、雾凇冻住,要用铁棒将它们打掉,才能观测。”
现在的天池站人还是很少,虽然有了网络,但时光还是走得很慢。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闲暇时,刘继德、王国祥、矫祥肇他们都爱上了摄影,山上的一石一景都被他们记录了下来,大量展现天池站由人工观测到全自动升级改造全过程的照片也都留了下来,让这些都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这里,张文博尝到了矫站长煲的汤,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他们开始一起做课题、写论文,也学会了在孤寂中找乐趣,壮美的长白山用非凡的魔力将他们深深吸引,天池站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作者:王素琴 吴卉 张娟 成坤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