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2专题>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湖南>要闻
早预警 早行动 稳应对
——湖南湘西气象服务保障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10月14日10:24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强

近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的刺葡萄都已经成熟了,深紫色的葡萄串长在带着细刺的茎秆上,别有一番韵味。

桐木镇大松坡村刺葡萄种植大户潘仁均告诉记者,村里刺葡萄种植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现在90%的农户都种植刺葡萄,主要以加工酿酒为主。“气象部门为刺葡萄的种植提供了重要的服务,比如四五月份连绵阴雨的季节,刺葡萄很容易得霜霉病,县气象局会提前预报未来会出现的晴天时间,我们就根据这个预报来进行打药作业。”潘仁均说。

怀化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李民华介绍,霜霉病是刺葡萄的第一大病害,气象部门从2013年开始对刺葡萄的气象服务,并于2014年至2019年对霜霉病进行了连续6年的观测,得出了霜霉病易发的气象条件,即温度在20℃-26℃之间,湿度在95%以上的阴雨天气,湿度越大越易发。据此,气象部门推荐种植户对刺葡萄园采取疏枝透风的办法,抓准时机做好防治。

湘西地区除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还包括张家界市、怀化市以及邵阳市西部的一些县。湘西地区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中,虽自然风光绮丽,但经济发展水平也因地处山区而稍显滞后,脱贫攻坚时期,气象部门对湘西投入了诸多的精力和热情,在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这种投入和热情仍在继续。

桑植白茶 冰冻天气需要覆膜或稻草

桑植白茶,生长于张家界市桑植县,由云南移民当地的白族农户带来,而后面积不断扩大。

站在公司的白茶基地边上,看生长在片片坡地上的白茶茁壮翠绿,刘珍元的心里充满了自豪和喜悦。她是张家界万宝山茶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公司在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银杏塔村种植了1600亩白茶。

刘珍元介绍,茶叶适合生长在山区,但山区的气象灾害也多,比如冬季最怕冰冻,因为冰冻容易把茶树冻死。在最冷的12月和1月,当地气象部门都会提前发布冰冻预警信息,如果冰冻程度很高,就得提前为茶园覆膜或稻草。尽管今年当地受到了旱情影响,但由于气象部门的多次人工增雨,茶园整体长势良好,预计亩纯收入能达5000-6000元。

桑植县气象局局长周立清介绍,茶叶是当地主推的“三叶”主导产业之一,其中另两叶为烟叶和粽叶。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茶园面积7.95万亩,产量4755.71吨,涉及15个乡镇117个村居,从业人员9.45万人。桑植白茶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产业规模已达2.85亿元。

目前,全县共有茶叶规模种植企业50多家,气象部门利用“直通式”服务方式,将气象信息直达农户手中。并在全县不同海拔地区建立了3个农田小气候站,采集第一手资料,制作茶叶气象服务专题报告。今年7月底至9月中旬,先后开展增雨作业30余次,有效缓解了茶园的旱情。

猕猴桃 提前预报旱情使得果园基本未受影响

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因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而闻名。现在,十八洞村除了乡村旅游业外,还种起了猕猴桃。

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覃勇介绍,十八洞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动工于2014年,栽苗于2015年,由苗汉子公司和十八洞村共同投资建设,现有面积1000亩。今年6月底至7月初,猕猴桃园发生了根腐病,起因是久雨不退,猕猴桃园被雨水泡的时间超过了12小时,而花垣县气象局在5月份就作出了提前预报,承包种植户根据天气预报及时挖沟排水,使得根腐病控制在了轻微的程度。今年4月,县气象局作出“今年7月下旬开始将出现旱情”的气候趋势预测,基地提前对果园水管进行整修,并抽取果园旁边的紫霞湖水存到2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里,采取微喷的方式为猕猴桃进行水肥一体化自动浇水,达到旱情不旱的效果。

花垣县气象局局长吴英杰告诉记者,从2014年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动工起,县气象局就与基地联系,之后不断为基地提供相应的气象服务,每年都会为基地提供气候趋势预测信息,每个月都有一个月报,重要天气情况还会单发服务专报。现在花垣县全县种植猕猴桃3000亩,今年到9月中旬县里降水偏少七成,但因为准备在先,基本都没有受到干旱影响。

同处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县也种植了猕猴桃,而且是国内最早栽培猕猴桃的地区之一,现在猕猴桃产业已经实现全县17个乡镇全覆盖,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产量9.3万吨,年产值4.16亿元。

凤凰县气象局局长王烈辉介绍,近年来,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县猕猴桃产业协会、猕猴桃科技小院、惠农公司等农业特色产业技术专家,共同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猕猴桃产业气象灾害风险联合会商制作机制,联合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同时将区域站升级站点选址与特色产业园区布局相结合,共同推进凤凰猕猴桃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

山背村 从“雷电村”到“幸福村”

怀化市葛竹坪镇山背村地处雪峰山脉的核心地带,而且还是在山上的一个“锅形”区域里,村居在“锅沿”上,耕地就在“锅沿”和“锅底”。当地本来就是一个雷雨多发地带,而这口“锅”又非常容易吸附短时强电流,从而使得村子成了一个曾经非常“有名”的雷电高发村。

山背村原党支部书记韩道伟告诉记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到1999年,全村共有11人遭雷击身亡,遭雷击死亡的牲畜则不计其数。1999年,当地气象部门开始了村里防雷工程的一期建设,之后于2011年、2015年又相继开启了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到现在,村里共有16棵防雷树、10个避雷亭,每户村民的房屋上面都安装了避雷带,山背村彻底扔掉了“雷电高发村”的帽子。

雷电问题解决以后,村里开始把精力放在了发展经济上,重点是发展梯田旅游。因为地处锅形区域,山背村的梯田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水稻就都种在梯田里,这种条件下水稻的产量和产值不会太高,但却很适合发展旅游。于是在2013年,村里自己想办法修了路,2014年开始招商引资,之后相继修建了13家民宿,梯田旅游开始一年比一年火,这就是现在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山背花瑶梯田。

山背花瑶梯田主景区绵延8公里,面积达6万亩,从海拔300米的山谷一直铺展到1400米的山顶,层层叠叠1000多级,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000亩。2019年,梯田旅游人次达到30多万,旅游收入达到700多万元。截至今年8月底,梯田景区共接待游客11.8万人次,旅游收入3116万元,同比增长2.46%。“雷电村”变成了“幸福村”,吸引了湖南其他地区及四川、贵州、云南等外省份的人才来此工作、生活。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