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2专题>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湖北>要闻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峰:气象服务加持 守护生态大美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9月03日16:13

  神农架林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作为中国内陆保存完好的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的一块绿色宝地,它拥有在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2016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湖北省第1处、中国第11处世界自然遗产。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峰在接受“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团采访时表示,生态保护对神农架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神农架的立区之本,生态是神农架的“命根子、脸面子和钱袋子”,保护好神农架的生态环境是林区政府和全区人民的第一责任。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峰接受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团采访 李必春摄影

  近年来,神农架林区气象局紧盯林区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不断完善以天气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大气成分监测站等为代表的生态监测站网布局,联合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并形成了以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森林防火气象服务、生态影响分析评估等产品为代表的生态保护服务产品序列,大力提升生态保护气象保障能力。

  杨峰指出,为促进神农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林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冰雪与户外运动基地、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验区、全国乡村振兴特色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三基地三区”目标。坚持目标导向,林区重点以发展三大产业为抓手:一是旅游主导产业,二是农民特色产业,三是康养优势产业,而这三大产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气象服务的加持。

  林区气象局积极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在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农业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构建生态气象服务体系新格局,形成了以高山云海、旅游气候舒适度、星空预报、机场适航预报等产品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服务产品序列,以“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推广、负氧离子监测分析等产品为代表的生态康养服务产品序列,以绿茶气候生态品质溯源服务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服务产品序列,生态气象服务产品矩阵不断完善。

神农架林区气象局气象观测场  李必春摄影

  杨峰表示,林区气象局积极加强技术攻关、丰富服务产品,研发并推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服务产品,并联合旅游部门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平台广泛发布,不仅让游客及时享受到优质贴心的气象服务,还促进了神农架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比如,在观星预报的影响下,很多游客慕名前来神农架进行观星旅游,旅游部门就适时推出了星空帐篷营地、星空帐篷节等观星旅游项目,有效促进了以观星旅游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和夜间旅游市场发展。

  2018年,林区气象局牵头为林区申创并成功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为神农架旅游发展营造了有利氛围。近年来,天然氧吧的“名片效益”不断增强,景区游客不断增加,神农架重点旅游景区2022年至今,累计接待游客263.87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9%,为林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为当地老百姓也带来了稳定收益。特别是今年夏季,湖北多地经历了长时间、大范围、极端性的高温天气,而神农架凭借独特的气候、生态优势,成为众多游客首选的避暑胜地,今年累计接待游客比2021年增长88.3%。

神农架林区实景监测点位 李必春摄影

  杨峰强调,神农架林区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林区气候的真实写照。林区气象部门不仅在主要景区、点位和路段升级自动气象站,增加负氧离子、大气成分等监测要素,还将电子显示屏覆盖到机场、关键路段、游客集散中心、景区入口等地带,实现了境内天气预报和旅游气象要素的滚动显示,既方便游客选择最佳时间观赏景色,也为游客有效应对因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针对神农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的未来,杨峰强调,神农架全区3253平方公里,虽然已经布设了39个气象观测站点,但神农架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目前监测站点密度仍然不够。下一步,气象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在生态敏感脆弱及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气象灾害多发地带、人口密集场所和交通重要地段等建设功能齐全先进的气象观测站,进一步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此外,神农架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对森林防火带来较大隐患,极端暴雨极易诱发山洪、山体滑坡甚至泥石流灾害,因此气象、应急、自然资源等部门要紧密合作,强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特别是要增强转折性、重要节点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强化灾害防范能力,为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作者:张妍 苗艳丽 李傲  张阳修 责任编辑:包宁)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