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专题>冬奥>冬奥之声>张家口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工作者:当先锋 向未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1月18日13:30

  1月12日,受冷空气、崇礼地形等影响,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银装素裹,室外温度达零下15℃,寒风刺骨。河北气象工作者肩上扛使命,在党旗下以奋斗的姿态奋进,追寻风的足迹、探寻冰与雪的奥秘,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贡献气象力量。

  测风——捕捉那道“靓丽弧线”

  风,是雪上项目预报的焦点。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山顶风风速达20米/秒,也就是8级到9级大风,场馆内的风可能仅有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预报百米级范围山地的风,在国内仍是空白领域。

  为收集气象数据,气象工作者把便携式自动站拆卸开来,沿着崇礼的山路和雪坡“爬上爬下”,将仪器一件件背到安装位置。从2014年开始,精细化三维立体观测网络逐步建成,让“分钟级、百米级”冬奥气象要素预报成为可能。

  2021年2月20日,强大的阵风一度使测试赛按下了暂停键。摆在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首席预报员段宇辉面前的需求是:立刻给出未来一小时风速风向预报。不到两分钟,他便给出预报结论:未来1小时,跳台起跳点的平均风速为逆风3米/秒至5米/秒,阵风4米/秒至6米/秒。清晰而又严谨的预报,迅速被组委会采纳,比赛在1小时后重启。

  “那一瞬间,度秒如年,随着13名运动员的每一次起跳,我的心一次次悬起来。”段宇辉说,“让人高兴的是,我们不辱使命,精准的预报既保证了赛事的正常开展,也保护了运动员的安全。”

  测雪——分析预报的重要“原料”

  你见过雪花在显微镜下“生长”吗?在张家口赛区,这一片片雪花,既承载着北国风光的妖娆,也在考量冬奥赛场上的预报指标。

  从2019年开始,连续几个冬季,冬奥降水粒子观测小组都会到山上进行雪花观测。降雪天气多半会持续到夜间,有时气温下降到零下20摄氏度左右,山里夜间的寒冷、四周无人的恐惧,都是在观测中要面对的极大挑战。

  为了捕捉到清晰的雪花图片,队员们经常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室外徒手操作显微镜,连续观测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手、脸被冻得通红,身体被冻透。有时,一场降雪来临,队员们废寝忘食连续观测十几个小时。

  同时,他们还要同步进行雪深观测,沿着赛道旁堆满积雪的山坡,穿过小树林,攀上云顶赛区的4号站、2号站、山腰站等,在山上的恶劣天气条件下获取丰富的降雪量和雪深数据。

  抉择——驰骋冰天雪地的果敢

  预报的使命不仅是判断哪种天气不适宜比赛,还包括面对恶劣天气时,如何抓住有利时机,推进比赛顺利完成。

  2021年2月15日,云顶滑雪公园当天最大风力达到20米/秒,远远超出了比赛可承受的风力。以李宗涛为领队的云顶气象团队建议取消比赛。而做出这样的决定,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信任是最好的合作基础。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坚定地接受了气象团队的结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气象说不行,就是不行。那一刻,巨大的成就感取代了压力,瞬间涌上李宗涛的心头:“我想说点什么,但没有一个字说出口。每个人都在不计得失地奋力拼搏,我们的使命任重道远,唯有拼尽全力,方能赢得并回馈信任。”团队成员通力合作,为顶风冒雪、一路向前增添了更充足的底气。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秉承初心开拓进取,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以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标“百米级、分钟级”的冬奥气象服务标准,发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融入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精心备战,务求完胜。”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前,张家口赛区预报团队全体人员举起右拳,面对鲜红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必胜信心,誓言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圆满成功举办贡献力量。

(作者:谢盼 张亚男 责任编辑:刘淑乔)



专题 更多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