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专题>冬奥>冬奥之声>张家口
枕戈待旦 把脉冬奥天气
——记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80后”预报团队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1月13日08:12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承办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将承担大多数雪上项目的比赛。雪上项目能否顺利进行,赛场的天气情况极为重要。冬奥会期间,这里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大到暴雪、低能见度、大风和低温天气较多;冬残奥会期间,雨雪转换、快速回温和沙尘等天气时常出现。这些天气将关乎赛事能否正常进行。为给赛事提供有力的天气预报服务支撑,一批“80后”天气“把脉人”扛起预报重任。

  五年驻地训练——从“无”到“有”

  北京冬奥会申请成功后,来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京、河北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的约20名“80后”迅速集结,投身张家口赛区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当中,他们约占全部驻训队员的6成,是赛区预报服务的主力军。

  2017年,张家口赛区观测资料欠缺,观测设备布设不完善,山地预报与服务几乎为“零”。面对困境,首要工作是建站。考察、选址,通过车载或人扛,多个气象站布设建立了起来。此后,一组组天气要素数据开始传输,预报员开始研究环境风场、不同走向山谷的风场温度场、冷空气的活动和轨迹等。第二年驻训期间,为提高赛区预报准确率,他们开始频繁地往返于赛场,进行实地观测、采集数据、检验预报,同时还不忘加强理论学习和预报研究。

  此后,前进的脚步加快了。2019年,“80后”天气“把脉人”开始改进研发各种全球模式、区域模式、中小尺度模式和本地化模式等。一次次的改进,提升了他们的预报水平,提高了对赛区高影响天气的认知,优化了对计算机语言的组织能力和流畅度。

  2020年,这群“80后”开始解决高空观测时间空间分辨率低的问题。激光雷达、风廓线、微波辐射计、超声风等一系列设备的架设,让赛区的高空有了更精准的监测。他们利用计算机程序勾绘出高空风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脉动,为短临预报提供有利参考。

  2021年,观测资料、规律把握、预报准确率等都已“待命”,时刻等待着相约北京国际雪联一系列测试赛的检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给了“把脉人”预报准确的底气。

  一腔热血备战——从“多面”到“一面”

  2017年以来的每个冬季,他们都化身为一个角色——张家口赛区的预报员。他们也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但他们肩负使命,以一腔热血全力备战冬奥。

  河北石家庄的陈子健,面对热恋的女友,选择了继续坚守,全力以赴投入他挚爱的赛场,一次次精准预报和日复一日的平台维护,是他给女友最好的礼物。吉林长春的马梁臣是吉林省气象台的副台长,同时也是一个小女儿出生不满两周的父亲。面对赛区繁重的任务、原单位的管理工作,又作为家庭的主要支柱,他必须是一个“多面手”。女儿们的重要成长阶段,却缺少了父亲的陪伴。结束忙碌工作后的夜里,马梁臣只能通过微信视频与她们见面。他把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将古杨树场馆群预报业务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以此回报自己的单位、家人以及每位支持他的领导与同事。

  冬奥会开幕即将来临,这些天气“把脉人”在赛区总首席、场馆首席、场馆预报员等各岗位上严阵以待。每天从早忙到晚,那是赛区总首席反复与各方会商研判和对各个场馆的精准决策;那是场馆首席利用前期的预报规律和经验对各家模式的把控,以对未来天气的关注重点和对赛事服务精细度的高要求提炼出最精准的预报服务材料;那是场馆预报员在逐小时精准预报和订正天气现象、气温、风速风向、降水量、能见度等各个气象要素。

  冬奥大考即将来临,唯有努力认真、唯有对工作一丝不苟和敬业热爱,才能换取冬奥保障的万无一失,才能严格落实“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

  (作者:李禧亮 谢盼 责任编辑:张林)



专题 更多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