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哈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这里,有被世界气象组织(WMO)认定为首批七十五年站类别百年气象站的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有珍藏着气象观测装备的百年气象装备展史馆,亦有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独特的传承与发展,更有传承千年的文化名片“哈密瓜”。本期“气象观天下”走进新疆哈密,探寻镌刻其中的气象印记。
从“西域襟喉”到交融明珠:哈密节气文化的多元魅力
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城市以独特风姿铭刻下时代的印记,哈密便是其中之一。从昔日“西域襟喉”的战略要地,逐步发展成为今日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璀璨明珠,在岁月更迭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哈密解锁了独特的多元文化融合密码。
回溯历史,哈密曾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咽喉要冲,素有“西域襟喉,嘉关锁钥”“新疆门户”之称。自汉代起,独特的屯垦戍边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使农耕与军事防御完美交织,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而那繁荣的商业贸易,更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东西方文化紧紧相连,使哈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二十四节气,这一源自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跨越时空,在国际文化交流与科学认知领域熠熠生辉,彰显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同时,它见证了各民族在自然观与生态叙事方面的深度交流与融合,是多区域、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纽带。
作为新疆地区重要的文化交融地,哈密在传承和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哈萨克族拥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体系 ——“阿玛勒”,用以指导生产生活。冬至,在哈萨克语中为托克劳吾,那句 “过了托克劳吾,一天长一乌鸦步” 的谚语,形象描述了冬至节气后每日白昼延长的幅度之小。哈萨克语对二十四节气的翻译,是对节气文化的传承,更是在这片土地上的创新与发展。
在哈密,节气风俗有着独特的呈现。春分时节,诺鲁孜节、青苗节热闹非凡,人们载歌载舞,庆祝春天的到来;芒种前后,清泉节如期举行,人们在清泉边祈福,希望生活如泉水般清澈甘甜;夏至时节,游牧民族开始转场,他们赶着牛羊,追逐着水草丰美的地方。
哈密的节气美食,同样丰富多彩。伏羊节,融合牧业与饮食文化、伏天食疗等多重寓意,一般在7月中下旬举办。活动中,人们用天山喀尔里克冰川水、幻彩盐湖盐制作大锅羊肉汤,免费发放给参与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不仅温暖了人们的胃,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冬至饭别具特色,包含饺子、胡萝卜、白萝卜、木耳、豆腐、香菜等食材,面皮捻成小片儿,形如猫耳朵或杏皮子,与饺子同煮,做好后送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一碗碗冬至饭,传递着邻里间的温情。哈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还举行冬至节特别活动,集体煮土火锅、杏皮饭,热闹非凡,欢声笑语在冬日里回荡。
哈密深入挖掘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节气文化习俗,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文化平台。在这里,节气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脉络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各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语境与价值体系下增进彼此了解、深化情感认同,有效提升了地区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广泛传播与深入浸润。(何玉婷 林世杰)
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 在新疆东大门镌刻气象印记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大门哈密,有着全疆唯一一个被世界气象组织(WMO)认定为首批七十五年站类别百年气象站——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
这个坐落在哈密市伊州区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气象站,从最初仅服务于农林业和战时军需,到如今参与全球气象资料交换、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功能与作用,历经83年风霜,承载了新疆气象的时代印迹。
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 哈密市伊州区气象局供图
岁月更迭 切不断历史记录
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的站史可以回溯到1942年,农林试验场测候所成立,哈密开始了最初的气象观测。抗战时期,哈密航空站是当时西北国际交通线上的战斗机装配基地之一,为了保障国际援华物资空中运输线畅通无阻,1944年9月,国民政府在陶家宫建立机场测候班,开展云、风向、风速、天气现象等多项气象要素观测,绘制天气图,制作24小时航站和有关航线的天气预报。
新中国成立后,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发展。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后将其改编为西北军区航空站哈密中心站气象台;1989年1月,由国家基本站改为国家基准气候站;2003年12月31日,自动气象站投入业务运行,改变了地面气象要素人工观测的历史;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2023年,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完成建设,实现24小时连续大气垂直廓线观测;2024年,新型北斗导航探空系统业务化试点观测……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成为全疆气象业务最全、观测项目最多、仪器装备最先进的台站之一。
从1942年到2025年,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岁月如何更迭,一代又一代观测员在新疆东大门,积累下83年准确、连续、具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资料。
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 哈密市伊州区气象局供图
历经艰辛 成就事业大踏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3次迁站,当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气象站点建设工作全部靠人力完成。冬季天寒地冻,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职工们用十字镐一点一点挖出来3米多深的冻土坑,冒着危险绑好安全绳,小心翼翼地立起来20多米的木头天线。
哈密自古多风,风灾常常困扰着在这里工作的人们。1986年5月19日至20日,那场整整持续了两天一夜的强沙尘暴,让所有哈密站的工作人员记忆犹新、口口相传。那期间,天空与大地被漫天黄沙遮蔽,气象站短时间内被百米沙墙“吞噬”,白昼恍如黑夜。到了定时观测时间,伊景云、冯粉珍等观测员顾不上害怕,毅然冲进狂沙中。大大小小的沙砾抽打在她们的脸上、身上,不一会儿,耳朵、嘴巴里就灌满了沙子。她们手挽着手,一点点挪动着,艰难地向气象观测场靠近。几个人慢慢走到百叶箱,伊景云从怀里掏出笔记本迅速读取数据,其他人张开外衣为其挡住风沙。为确保仪器正常运行,大家顶着狂风,眯着眼睛,忍住沙砾打在脸上的生疼,紧紧抓牢爬杆,缓慢地依次爬到12米高的风塔上清理风向风速仪,爬到风塔最上面的人,一个胳膊紧紧揽住风杆,一手小心谨慎地清理风向风速仪,为保障安全,她的双脚被其他两个人拽紧,才能保证不被大风吹倒。
已退休26年的李芸芸是第一批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获得者,当她应邀重返曾经无比熟悉的观测场,检视设备的运行状况,查看业务平台显示屏上的海量数据及其传输情况时,惊诧地感叹气象事业发展之快。回想上班时,诸如报文因信号不好无法及时传送的焦虑,狂风暴雨中争分夺秒读取并记录温度计、气压计等气象数据时的紧张,午夜梦见报文编发错误的惊恐……李芸芸由衷地赞叹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
如今,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形成地、空、天全方位完整的监测体系,这背后凝聚着众多台站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和不懈坚守。
戈壁荒漠 步履不停征程不止
哈密市因哈密瓜而闻名。近年来,哈密气象部门实施融入式农业气象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播种、出苗、定瓜到开花、成熟、采摘,从气象关键因子观测、全周期气象服务到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评估、直通式指导科学种植管理,气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为哈密瓜种植提供专属服务链。此外,还组建哈密瓜气象服务创新团队,细化哈密瓜生育期名称及观测标准,持续推出哈密瓜主要生育期专业服务产品,快速推动科研技术成果转化。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哈密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趋势。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在多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为各级政府提供准确的气象观测数据,得到了广泛认可。
时光流逝,见证时代变迁,也留下奋斗的足迹。忆往昔,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气象工作者见证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气象服务,展望未来,还将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中贡献力量。(石侃 杨杰尧)
“以史为镜”百年气象装备展史馆:探寻时光深处的气象奥秘
哈密,有这样一座独特的展馆——“以史为镜”百年气象装备展史馆,珍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气象观测的珍贵宝藏,默默讲述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历程。
2022年,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与五堡乡比地力克村访惠聚工作队携手,精心打造了这座承载着深厚气象文化底蕴的展史馆。馆内,一件件气象仪器错落摆放,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气象科技进步的生动注脚。暗筒式日照计、温度表、热球式电风速计……每一件仪器都有着独特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踏入展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气象观测的年代。历史图片与实物展品相互映衬,再现了不同时期气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馆内还设置了互动环节,使公众得以近距离触摸这些珍贵的气象仪器,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感受气象观测的历史变迁。
在“以史为镜”百年气象装备展史馆,工作人员为青少年讲解气象仪器工作原理。 哈密市气象局供图
先看那暗筒式日照计,静静地伫立在展台上。其原理是利用太阳光透过仪器上的小孔射入筒内,在涂有感光剂的日照纸上留下神秘的感光迹线,以此计算日照时数。暗筒式日照计由金属圆筒、隔光板、纬度盘和支架底座等构成,金属圆筒底端封闭、筒口带盖,两侧的进光小孔宛如它的眼睛,捕捉着太阳的每一丝光线。筒内的压纸夹紧紧夹住日照纸,记录下时光的痕迹。
再瞧那多用报房训练器,它曾是报务员培训发报的得力助手,静静地见证着无数报务员的成长。电导率仪,作为酸雨观测的重要设备,肩负着测量降水样品K值的重任,通过测量电导率,揭示降水的秘密,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是野外考察的得力伙伴,它通常用于野外考察中测量风向和1分钟内平均风速。
在展史馆里,每一件气象仪器都是气象工作者的智慧结晶,见证了气象科技的发展历程,也让公众深刻感受到气象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展史馆对外开放以来,已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地教育部门多次组织青少年走进展史馆,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气象科普宣传的触角得到不断延伸。(何玉婷 卢金娜)
哈密瓜历史文化传承展览馆:瓜为媒 扬甜蜜名片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请你尝块哈密瓜》,承载着哈密各族人民的热情与好客,也诉说着这座城市与哈密瓜千丝万缕的联系。
哈密瓜,在中国水果中独树一帜,以产地命名,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清朝康熙年间,因产地为哈密,且口感香甜脆爽,被正式命名为“哈密瓜”,并凭借其独特的风味成为宫廷贡瓜。1698年后,为保证贡瓜品质,哈密专门开辟种植基地,在品种选择、种植管理、收获贮运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这套凝聚着古人智慧的技艺,历经数百年传承,于2014年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密市哈密瓜栽培与贡瓜文化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哈密的一张文化名片。
哈密瓜种植户喜获丰收 图/文 周嘉珍
1986年,哈密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哈密瓜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哈密成为中亚厚皮甜瓜的初生起源地之一。这里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在每年4月到9月作物生长期间,哈密、淖毛湖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年积温在4000℃到4250℃,全年日照时数3303小时到3575小时,日照大于6小时的天数多达320天,这些条件有利于哈密瓜糖分积累。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哈密瓜历史文化,哈密市精心打造了哈密瓜历史文化传承展览馆。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史料、康熙赐名伴景画、70种瓜模等,不仅展示了哈密瓜的历史沿革、贡瓜文化和医药价值,更以哈密瓜为载体,生动展现了中原王朝西域经略史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为保障哈密瓜产业稳定发展,哈密市气象局积极行动,在南湖乡早熟哈密瓜和淖毛湖镇晚熟哈密瓜种植基地,建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农田小气候站,并针对播种、出苗、定瓜等各个种植节点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哈密市气象局还制定了哈密瓜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和实施规则,组建气象服务创新团队,申报自治区“哈密瓜主要气象灾害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编制适用于本地的哈密瓜生育期观测技术规范,持续推出专业服务产品。
未来,哈密将继续以哈密瓜为媒,深挖产业潜力,传承历史文化,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让哈密瓜这张甜蜜的名片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玉汀 周嘉珍)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