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气象文化建设之百年气象站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11月06日09:45

编者按:今年5月,第19次世界气象大会宣布了最新一批百年气象站,由中国申报的内蒙古海拉尔、安徽蚌埠、浙江杭州3个气象站,因建站历史悠久、多年致力持续观测及推动探测环境保护,被认定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百年气象站。至此,我国共有18个气象站获WMO百年气象站认定。

自2017年开始,世界气象组织通过认定机制表扬世界各地维持优质气象观测,并妥善保存历史资料和长期观测数据的气象站。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8个气象站获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认定。另外,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也建立了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的机制。为何要开展百年气象站认定?这项工作如何推动气象科技文化建设?

杨晓武

为何要开展百年气象站认定?

2017年,中国申报的呼和浩特、长春、营口3个气象站和香港天文台被认定为首批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2019年,武汉、大连、沈阳3个气象观测站同样获此殊荣;2020年,由中国申报的北京、芜湖、青岛、南京、齐齐哈尔和澳门大潭山6个气象站被认定为WMO百年气象站;2021年,香港天文台高空观测站成为全球首个获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的百年高空观测站。

早在2012年,时任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先生在上海出席纪念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成立140周年纪念活动,并向徐家汇观象台颁发证书,表彰其长期连续开展气象观测,积累长序列气候资料,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助力防灾减灾,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系统和计划及天气、气候、水文、环境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2012年,徐家汇国家气象观测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百年气象站。

这促使世界气象组织认识到长期气象观测站的特殊价值,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认定机制的建立。

2016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EC)通过了认定长期观测台站的机制和标准,并开始实施。中国气象局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分别在2017年、2019年、2020年和今年(2023年),向世界气象组织申报了14个气象站,认定成为世界百年气象站。再加上之前已获此殊荣的徐家汇观象台,以及香港、澳门单独申报的气象台站,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8个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

截至今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已达377个。欧洲最多,其次是亚洲。年份最长的是北京市观象台(即北京国家基本气象站),从1724年开始有气象记录观测,观测记录近300年。

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

2017年12月,中国气象局印发《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办法》,中国气象局也建立了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的机制。要求能够长期连续开展至少一个气象要素观测,认定类别分为百年站、七十五年站和五十年站三类,需要同时满足建立年限、累积中断观测时间上限、历史元数据、区域代表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承诺函等九方面条件。中国百年气象站每两年认定一次,气象部门与其他行业部门管理运行的各类气象站均可进行认定申请。截至2022年底,共认定762个中国百年气象站。

长期气象观测站为何这么重要?

一方面,观测数据是科学研究开展的基础。长时间序列的气象数据,记录了过去天气状况的时空变化,是我们理解地球系统、气候及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高质量的气象观测数据,使科学家能够研究和了解地球气候的演变过程,进而识别和分析气候变化,从而预测气候变化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先生表示,长期连续的气象观测数据是天气预报和气候科学的支柱,确保这些观测能够长期可持续开展至关重要。

同时,我们注意到,只有少数气象站能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一直开展观测而没有中断。这样的长期观测站是珍贵的天气气候遗产,其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更代表了人类对地球的独特认知。

比如北京市观象台,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进行气象观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积累了连续180年的观测记录——《晴雨录》。这成为中国现存档案中,最长的连续雨量观测数据。1912年,民国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我国自办的第一个气象台——中央观象台,观象台下设气象科。这是中国人建设和运行的第一个采用近现代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的气象站。最开始,北京市观象台与古观象台是在一起的。几经变迁,现在北京市观象台迁到南五环附近,因其紧挨着北京南郊,又被称为“南郊观象台”。到今时今日,北京市观象台开展了将近300年的气象观测。

南京气象站曾经在北极阁设站开展观测。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南京北极阁成立,竺可桢为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这里不仅开展观测,还开展气象预报和研究,因此,北极阁成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祥地。还有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百年气象站就是青岛气象站。1924年10月10日,中国气象协会在青岛诞生。

百年气象站促进气象科技文化建设

为支持世界气象组织开展百年气象站认定工作,同时推进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中国气象局组织设计了百年气象站徽标、牌匾及证书。设计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气象历史和科技文化基础上,借鉴了众多东西方的设计元素,融合了古代与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等多种元素,设计方案最终被世界气象组织采纳,并得到高度评价。

据悉,百年气象站徽标中央的风信鸡(风向标)是世界上观测风向的古老发明之一。设计团队从风信鸡上得到灵感,设计时演化成一只展翅凤凰,站在风向标上,面朝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不仅仅关乎风雨,还关乎空间天气。

通过开展百年气象站认定,还促进了从不同层面开展气象科技文化建设。中国气象局设计了中国百年气象站的标牌和证书;组织编撰了系列图书,目前已出版3本《中国的世界百年气象站》;地方气象部门充分挖掘不同时期本地气象事件,补充完善当地的气象史,比如营口市气象局编辑出版的《营口市气象志》,芜湖市气象局编辑出版的《鸠兹气象撷英拾萃——芜湖“世界气象站”研究成果集》。

除此之外,一些气象站还开办了以百年气象站为主题的气象博物馆或陈列馆。比如,上海气象博物馆、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安徽气象博物馆等。

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于2010年3月建成,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宣传基地,也是普及气象科技知识的教育基地,主展馆分古代气象、近代气象、当代气象和现代气象科技展示厅四个展区,凝练介绍了从夏商西周起至清朝前期的中华气象文明史。北极阁气象台的旧址,于2013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有很多珍贵的展品。比如在修缮营口气象站旧址时,从地下挖出了当年日军撤退时销毁的气象资料,有的已经烧毁了,有的烧了一半,有的还保存比较完整。其中的一张天气图,据称是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芜湖是近代安徽气象科技发祥地,安徽气象博物馆坐落于芜湖市气象局院内,是以芜湖世界百年气象站为基础开办的,是全国首家有文物的气象博物馆。

疫情前夕,在营口召开百年气象站图书编撰讨论会时,参观完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后,我曾提议营口的同志可以考虑将馆内藏品请文物部门鉴定,看看有多少称得上是文物,如果某几件藏品被鉴定成文物,整个陈列馆的档次能提高不少。这个建议可能被当时参会的安徽芜湖的同事听进去了。在筹办安徽气象博物馆时,他们将收集到的一些藏品,向文物部门申请鉴定。其中,“民国二十年立洪水记录牌及相关资料”这组文物被鉴定为“一级文物”,它们记录了1931年芜湖的那场水灾,这也是安徽气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气象博物馆里的展(藏)品包括但不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气象事业发展、气象事业开拓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气象工作所留下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历史记录;全球、全国或区域范围内,各历史时期、重要历史节点,产生重大影响的气象事件历史记录;历史上与气象有关的官方文书、史志典籍、珍本图书或手抄本,以及与气象有关的器具、图画、图版、拓片、石刻等实物;各历史时期,特别是近代中国开展气象观测以来,形成具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气象观测原始记录、气象仪器或设备;记录气象事业发展重大进程的文件、报告、著作、手稿、奖章、题词、日志、会议记录、照片、音像、报刊、纪念章等。

从百年气象站认定到博物馆建设,从北极阁、徐家汇、营口,再到安徽有文物的气象博物馆建设,经历过这项工作的同志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他们的心路历程,可以用王国维先生的治学三层境界来总结:一开始不知如何着手,什么资料都没有,仿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紧接着开始能收集到一些资料,要考虑如何布展,但还不知道何时才能把这事儿做好,在这个过程当中费了很大的心血,仿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资料收集得差不多,展品也具备了一定规模,布展设计完成得七七八八,做完这一切之后,才真正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境界。

气象博物馆,也是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的基地。今年5月,上海气象博物馆、北极阁气象博物馆、绍兴气象博物馆、安徽气象博物馆联合开展“长三角气象博物馆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交流”活动。比如,在安徽气象博物馆内专门设有展厅展示近现代安徽籍气象学家——宛敏渭,卢鋈,王彬华,叶笃正,束家鑫,章基嘉等事迹;在绍兴气象博物馆内设有竺可桢纪念展厅。

叶笃正先生,安徽安庆人,气象学家,是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竺可桢先生,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想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也被网友称为“龙王山皇家气象学院”)老图书馆后面、北楼前面,有一个小花园就叫藕舫园。

在安徽气象博物馆所列的近代气象名人中,将宛敏渭先生列在首位,不仅因为他是安徽人,还因为宛敏渭先生曾任安徽省气象测候所所长、视导员,是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农业气象学、物候学开创人之一。他与竺可桢先生合著的《物候学》获全国优秀图书奖项。

今年6月,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联合发布了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其中就包括气象领域的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和安徽气象博物馆。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气象专题博物馆,由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安徽气象博物馆是全国首家馆藏经国家文物主管部门鉴定的气象博物馆,现有藏品12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8件。

百年台站测风雨,科学精神贯古今。长期气象观测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科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百年风雨是气象观测的不变初心,守望美丽中国是气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百余年来,包括百年气象站在内的广大气象站,以及广大气象工作者,发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坚持气象观测,积累国家基础数据,也见证了近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了文明与科学的进步,这也是我国气象界秉承科学精神的一个体现。(作者系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运行管理处副处长)

我国百年台站认定概览

2018年,首批中国百年气象站名录公布,433个气象站获得认定。其中,大连国家基本气象站、沈阳国家基本气象站、熊岳国家基本气象站、齐齐哈尔国家基本气象站、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芜湖国家气象观测站、青岛国家基本气象站、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岳阳国家基本气象站、黄花国家气象观测站等10个气象站获得百年气象站认定,泰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等21个气象站获得七十五年站认定,丰台国家气象观测站等402个气象站获得五十年站认定。

2020年,第二批中国百年气象站名录公布,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等226个气象站获得认定。其中,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满洲里国家基准气候站、博克图国家基准气候站、蚌埠国家基本气象站等4个气象站获得百年站认定,天水国家气象观测站、大理国家基准气候站、兴仁国家基准气候站等3个气象站获七十五年站认定,朝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安国国家气象观测站、宁晋国家气象观测站等219个气象站获五十年认定。

2022年,第三批中国百年气象站名录公布,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国家基本气象站等103个气象站获得认定。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国家基本气象站、浙江省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两个气象站获得百年站认定,内蒙古自治区索伦国家基准气候站、辽宁省兴城国家基准气候站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国家基准气候站等3个气象站获七十五年站认定,河北省涿州国家气象观测站、山西省榆社国家基准气候站等98个气象站获五十年认定。

截至2022年底,中国百年气象站名录中已收录气象台站762个。(张娟)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