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气象界以气旋研究和业务应用为重要出发点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学者加入其中,竺可桢、涂长望和赵九章等先辈独辟蹊径,使诞生于北欧较高纬地区的气旋锋面理论在中国成功“落地”。同时,相关研究展示了以气旋为代表的天气系统在与太平洋西岸和包括青藏高原在内重要地形“碰撞”后带来的全新面貌:梅雨系统、东海气旋、东北冷涡等“变种”,成为中国最早的天气预报员科学预报的重要认知。
欧洲气旋模型较早受到了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中国气象学者的关注。但是,包括温带气旋在内的欧洲早期气旋模型提出后,虽然经过基于更多和更详尽的观测而不断补充和改进,模型的要点和主要过程还是被保持延续。
这样的模型主要基于大西洋东部和西欧较高纬度的气旋案例得到,而这些区域受到大西洋的影响,水汽含量大,反映的是海洋或沿海地区的情况。
中国学者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展了跟踪(有时是平行甚至超前)研究和相关经典气象学原理在中国落地的工作,取得了快速进展,从而铸造了中国天气学。
在西方气旋理论形成和发展初期,中国学者以多种方式将其介绍、引入,并应用于中国实践,其中尤以竺可桢的评介最为及时和完整。
1920年,竺可桢在《科学》杂志(5卷3期,250-253页)上发表《气象学发达之历史》一文,最早关注到西方气象学最新发展态势,将气象学(依难易程度)划分为:气象力学(动力气象)、气象光学、气象热学(大气热力学)和气候学四种。
1926年,竺可桢发表《风暴成因之新说》(《科学》杂志,11卷4期,415-428页),引入皮耶克尼斯极锋理论,还用多张图解释了气旋系统与气团和锋面的关系。这些介绍和解释,均基于当时最前沿的、发表在《自然》(Nature 1925年)、《每月天气评论》(MWR 1922年、1925年)、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QJRMS 1914年、1920年)等专业科学杂志上的相关研究论文。
1927年,在中瑞科考活动中,中国和国外气象学者一起在多个地点建立气象站,施放探空气球、探风风筝开展高空气象观测。
1936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南京北极阁施放探空气球,到达17714米高空,为当时东亚各国第一次获得完整对流层和平流层气象数据。
1937年,中国大陆气象站网初建,139个站资料参加交换。
上述对挪威学派以温带气旋为主要对象的研究和预报活动的推介,触发了中国学者开展研究,取得很多重要成果,基本搞清楚了影响北半球较高纬度欧洲西北部的温带气旋在中国发生发展的情况。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研究者从一开始就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西方成果,关注这些理论是否可以在中国落地。这样的研究视角和科学态度,一步一步解释了温带气旋在中国不同地区,因纬度、地形以及与海洋-陆地配置、水汽来源等不同而衍生出的各种变化。对这些变化的把握和深化研究,推进了中国气象预报能力的提升。
(作者:张萌 李靖华 贾朋群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