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故事
四川成都社区工作者何娜:与风雨对话 才能当好社区“守堤人”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4月22日07:41

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街道浣花社区,居民常说:“无论天气如何,何书记比谁都操心。”

在社区党委书记何娜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清水河防汛地图,这是她与天气“打交道”的“作战工具”。从防汛抢险到气象科普,从灾情预警到防灾演练,这位扎根社区19年的党员,用脚步丈量着天气与民生的距离。

把气象预警当做冲锋号

2020年汛期,清水河上游暴雨倾盆,河道水位暴涨。毗邻河岸的浣花社区四个院落3711户居民面临内涝威胁。“地下车库开始渗水时,何书记已经带着红袖标在河边蹲守了。”社区老党员胡礼明说。

以气象预警为先导,何娜启动“气象+社区”应急响应机制:30分钟内集结党员志愿者排查20处隐患点;通过12个微信群滚动发布气象预警,转移车辆260余辆;联动公安、消防封控漫水路段时,她蹚着齐膝深的积水指挥调度,裤腿裹满泥浆的身影被居民拍下。

汛后72小时的“黄金消杀期”,她带着防疫队走遍17万平方米公共区域。居民李大姐说:“何书记把‘气象预报’变成了‘行动预告’。”

在社区建起“自然学堂”

“为什么打雷先看见闪电?暴雨预警的颜色代表什么?”在浣花社区青少年气象研学课上,孩子们争相提问。作为青羊区首个社区级气象科普基地的推动者,何娜充分利用辖区气象部门资源,将晦涩的气象数据“翻译”成生动的自然课程。

在气象科普专家的指导下,社区推出“观云识天”实践课,组织学生用矿泉水瓶制作简易雨量筒;联合气象预报员开发“二十四节气养生推拿”亲子活动,将中医智慧与气候规律结合。

“要让防灾意识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里生根。”何娜说。 三年间,社区累计开展气象研学48场,惠及学生超2000人。

一条预警背后的民生温度

3月26日15时50分,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强降温黄色预警,浣花社区23个居民群的“天气管家”随即弹出提示——这是社区打造的“分钟级”信息响应链。社区将物业、业委会、楼栋长纳入预警体系,通过“蓉政通”APP,实现气象数据“社区端”落地。

在清水河县气象局大院后门的防洪薄弱点,“气象+工程”治理模式正在见效。2019年河道漫堤后,何娜带着测绘数据奔走3个月,促成相关部门修建50厘米高防洪墩,并推动青羊区每年在此开展防汛演练。“现在水位监测仪直接连到社区值班室,就像给河道装了‘听诊器’。”何娜说。

采访结束时,何娜的手机弹出一条预警信息。她迅速起身检查应急物资储备柜——这个习惯性动作,折射出基层工作者对天气的特殊敏感。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防御,从单一抢险到全民科普,这位社区书记用行动诠释:真正的“与天气打交道”,是把气象预报变成民生服务,让科学预警化为生命防线。正如她常说的:“天气无常,但为民初心永远在线。”

(作者:赵欣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