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这是1998年,初入河海大学攻读水文气象方向的包红军所学的第一节专业课。从这堂课起,水文气象学便吸引着他不断深入研究,这门关于水的学问,他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越做越有兴趣,越有干劲”
2009年,包红军进入国家气象中心工作,之后部门虽几经辗转,但工作方向一直没有改变,始终从事流域水文气象与灾害风险预警一线业务科研工作。2022年3月,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级流域气象业务指导职责,国家气象中心组建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处级机构。作为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流域水文气象预报团队负责人、国家级首席预报员的包红军,承担了更重的责任。
“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有干劲。”提到工作,包红军总是很有热情。在业务上发现困难、攻克难点,再到业务产品在应用中发挥作用,他十分享受这个过程。
今年8月,华北平原发生影响广泛的特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极端性强,海河流域防洪任务艰巨。临时接到7月30日早间会商发言任务的包红军,连夜把孩子送到老人家中,着手开始准备。二十多年前,包红军就曾沿着太行山东边调研,见过当地大大小小的水库,那里的地形地貌储存在他的脑海里。会商中,他准确指出海河流域与本次过程降水范围高度重叠,大清河、北三河、永定河等流域有区域性洪水及海河流域有流域性洪水的气象风险,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服务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0年,在长江、淮河及新安江、巢湖流域气象预报服务保障中,包红军发挥把关作用,并作为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专家支援防汛一线,赴现场指导流域气象预报服务。“在一线工作收获很大,在防汛现场,对预报的意义会有更加切身的感受。”他表示。
作为中国气象局流域水文气象预报团队负责人,包红军组织开展了总结研究工作,提出采用野外校验与室内致灾机理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复盘多年以来的重大流域水文气象(含地质灾害)预报过程。2016年起,推动形成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三部委联合的年度重大水文气象过程复盘总结机制,推进了水文气象预报准确率稳步上升。
包红军(右一)与流域水文气象预报团队监测流域降水实况。杨寅 供图
“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水文气象”
近年来,作为国家级流域水文气象与灾害风险预警首席专家,包红军积极参与水文气象领域各项工作,从流域水文平台的建设运行,到构建业务流程规范,不断取得成果。
他参与中国气象局七大流域、西南地区、大城市气象保障能力提升等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编制《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带领团队完成多项流域水文气象与灾害风险预警任务,并积极推动技术产品在流域气象中心与省级推广应用,完成江河流域精细化分区、中小流域分区、面雨量与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落地应用等……
这么多年,包红军一直有个习惯,即便不当班,遇有重大灾害天气保障或者关键节点时,他也会提前到岗关注、参与预报服务。
近年来,汛期极端天气频发,各流域形势严峻,流域水文气象团队成员成了全国天气早间会商的“常客”,许多年轻预报员频繁登台发言。包红军总会提早到单位为年轻预报员梳理发言逻辑,他的出现像一根“定海神针”。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预报员王蒙告诉记者,“每次会商前,包首席都会给予悉心指导,团队成员也会主动帮忙,站上去发言心里是有底的。”
人才梯队的衔接和培养始终是包红军心中的大事。“年轻人学习能力很强,我希望把自己会的东西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少踩坑,快速成长。”包红军说,“这个时代机遇很多,国家在快速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年轻人成长起来担起责任。”作为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兼学术带头人,包红军的团队硕果累累,他培养的后辈快速成长,许多人已在岗位中独当一面。
“不光是我个人和团队有获得感,我们业务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彰显,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水文气象。”对于包红军来说,这份使命感,也许就是自己一直对工作保持热情的原因。
(作者:闫泓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