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海河流域中东部将达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面雨量为……”今年7月21日,海河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雨,一个“新面孔”出现在天津市气象台会商室的发言席上。这位神情严肃的发言人是来自国家气象中心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王蒙。
今年2月起,作为首批下基层服务锻炼的青年专家,王蒙来到天津市气象台,开启了为期一年的锻炼。她积极协助全面落实海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推动《海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3年)》年度重点工作顺利开展。从负责国家气象中心水文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科研工作,到在天津市气象台从事海河流域水文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她不断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在基层锻炼中“重塑”自我。
有着“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水系,是海河流域五大河系的入海口。今年汛期的强降雨、“23·7”海河流域特大洪水等重大气象服务保障过程中,王蒙作为信息员和联络员,架起了国家气象中心与天津市气象台之间的桥梁,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的无缝对接。她与天津市气象台首席专家积极沟通,主动运用国家级技术平台辅助研判,邀请国家气象中心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专家指导预报服务。在灾后重建项目编写讨论中,她将天津市气象台和海河流域气象中心的实际需求,同国家级平台的短临预报、中期延伸期预报、水文气象预报等业务科研进展,更加直观地连结在一起。
7月21日海河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雨,王蒙(左)与天津市气象台预报员共同研判天气形势,做好预报服务。 图/文 杨莹
在天津市气象台锻炼期间,王蒙还多次以座谈或个人交流等方式分享国家级水文气象业务和科研进展以及个人相关科研成果。面对天津本地水文气象山洪和地质灾害方向模型的空白,王蒙结合国家气象中心的研究方向,联合市气象台专家共同设计整体思路,将国家信息中心cldas3.0高精度数据运用到新模型中,建立海河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模型,为其数值预报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国家级模型在流域业务科研工作中的科学性和精度,也第一时间检验和反馈了新数据的应用效能。
此外,王蒙还在天津市气象局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协同气象台、气象科学研究所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申报省部级、司局级科研项目,参与SCI文章编写,共同攻关海河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等方向的难题。
“23·7”海河流域特大洪水过程的服务保障和复盘工作中,王蒙以“第一人称”和“第三视角”切身领会省级气象部门在重大灾害过程中的责任和压力。“在我跟班学习和上手去做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增强了对于海河流域,尤其是天津市天气预报机理和方法的认识。”
(作者:杨莹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