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普>看台
一面黄土 一面天府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日期:2018年11月19日15:29

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钊

秦岭山脉。杨文军 摄影

  一山之隔,北面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南面是草木葱茏的秦巴山地。这条神奇的山脉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隔开,也将暖温带与亚热带区别开,中国许多地理分界,甚至包括北方与南方的划分,都有它参与其中。
  它就是秦岭,一条神奇的分界线。
  秦岭分开了什么
  主体位于陕西南部、东西走向的秦岭,向西延伸至甘肃、青海边界,西接昆仑山;向东延伸至河南的伏牛山脉、崤山山脉等,东西绵延上千公里。太白山、终南山、华山、嵩山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山,都是秦岭的一部分。
  自清朝末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后,这一说法就载入教科书,逐渐变成常识,流传至今。而秦岭本身,确实也无愧于分界线的称号。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样的描述固然夸张,但秦岭的阻隔,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让它的南与北变成了两个世界。
  秦岭以北,是黄土飞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小麦是这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果也以苹果与柿子这样的耐旱物种为主。而翻过山去的汉中平原,降雨丰沛,良田千顷,水稻取代小麦成为主角,茶叶、橘子、油菜等作物同样兴旺,俨然一派江南景象。就算不讨论广大区域的差异,只看秦岭本身,其北坡与南坡也恍如隔世,每年秋天,当秦岭北坡的林地已经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时,南坡仍满眼绿意盎然。
  巨大的自然环境差异,以及崇山峻岭本身造成的交通不便,在古代各个分裂的年代,让秦岭成为了政权的分界线。譬如三国时期魏与蜀、南北朝时期北魏与齐、宋代南宋与金。1935年,竺可桢先生在《中国气候概论》中写道:“凡曾经秦岭山脉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脉南北二区域间之差异。推究其因,盖以气候显然不同,遂使华北、华南植物之种类,旅行之方式,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别。”时至今日,这样的差异依然广泛存在。
  一堵“挡风墙”造就若干气候分界
  秦岭南北,为何如此迥异,答案还要从气候上找寻。
  谈起我国气候,总免不了提及那些无形的“大手”,例如由北向南入侵的冷空气,以及由南向北吹袭的季风。在冷暖的拉锯战中,一年四季,阴晴冷暖,周而复始。而秦岭北坡山势陡峻、断层深谷密布,2000米至3000米之间的海拔,就像一堵“挡风的墙”,能够阻止厚度不足的冷气团南下,让汉中盆地、四川盆地相对温暖。而从南方来的暖湿气流又被截留在南面的迎风坡,在这里受到抬升作用的影响成云致雨,使得南坡降水更加丰富,森林也更加茂密、郁郁葱葱。
  假如没有秦岭,黄土高原将南扩,四川盆地将被黄土填满;假如没有秦岭,就没有天府之国四川。
  北拒干与冷,南挡湿与热,这种阻挡作用让秦岭南北的气温和降水量都有了很大差别,秦岭也就成为了我国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这两条重要气候分界线的一部分。而气温与降水量这两个基本变量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雨季长短、植被种类、水文条件、土壤质地、作物品种等诸多方面。
  于是,秦岭身上有了数不清的分界线“头衔”:半湿润和湿润地区分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黄河长江流域分水岭、河流冬季是否结冰分界线、黄棕壤与红壤分界线、旱地与水田分界线……而这些分界线,千百年来,也塑造了秦岭南北截然不同的环境差异与社情民风。
  气候变化难撼秦岭分界线地位
  近年来,气候的加速变暖成为公众关心的议题。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之一,就是温度带的明显北移,例如亚热带北界变化明显,秦岭的“好姐妹”淮河已经受此影响,分界线的意义有所削弱。那么,秦岭这边的情况如何呢?
  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以及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对此联合开展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秦岭山脉、秦岭南麓1000米等高线作为分界,将秦岭南北过渡带划分为3个子区域:秦岭以北、秦岭南坡和汉江谷地。3区域合计70个气象观测站点从1970年至2015年长达45年的观测数据,支撑起了这次研究。
  数据证明,秦岭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分界线的地位依然“坚挺”。在秦岭以南,增温相对较弱,由于海拔高度上升必然带来气温下降,亚热带准确的北界在南坡的某条线上,近年来,这条北界沿山地“垂直上升”,汉江谷地热量资源逐年增加。而在秦岭以北,增温相对较强,增温带的中心位于北侧的各个城市,并随着城市的扩张不断延展。尽管增温呈现明显的“北强南弱”,但北侧冷月气温偏低的格局并未改变。
  秦岭的地形阻隔,在这一区域的气候变化中仍然起着支配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活动在近年的增温中唱了“主角”,热岛效应无疑是增温北强南弱的主因。秦岭的生态保护意义毋庸置疑,而秦岭周边的城市同样需要发展,如何平衡,值得深入思考。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1月16日四版 责任编辑:王美丽)
  



专题 更多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