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玮鸥
10月19日下午,在原热带扰动96W生成地东侧远洋上空再度生成一个热带扰动,编号97W。10月21日下午,97W加强升格为热带低压。10月22日,热带低压持续加强,升级为今年第26号台风“玉兔”。随后,“玉兔”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达关岛之前已加强成为超强台风,强度超过之前的“风王”——“山竹”。
秋季生成的“强力兔”
根据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台风的历史资料,常年夏季生成的台风数量比秋季生成的台风要多,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也比秋季多。秋季之所以容易出现超强台风或强台风,这与海温偏暖有关。当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从北向南移动造成海温偏暖,这样有利于海洋积攒更多热量,提供给台风的能量也就更多。例如,“山竹”之所以这么强,是因为它经过的海域海温基本在30℃以上,高海温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与夏台风相比,秋台风的路径更偏南。这是因为进入秋季后,影响热带气旋路径的副热带高压开始东退南移,位置逐渐偏南造成的。
据吕心艳介绍,“玉兔”生成在热带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海域海温异常偏暖,高达31℃。加之生成于秋季,“玉兔”具有典型的秋台风特点。
目前,西北太平洋上的几个最强台风纪录保持者,也都是清一色的秋台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10月下旬起登陆我国的台风大幅减少,但从历史数据看,并非没有。我国最晚的登陆台风是2004年的“南玛都”,其于12月4日登陆台湾;此外,1974年的台风“爱玛”于12月2日登陆广东台山;1972年11月的台风“帕米拉”接近海南时的强度甚至达到超强台风级别。
厄尔尼诺也来加码
目前,在西北太平洋上,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形成,随后台风活动也会趋于减少,虽达不到厄尔尼诺年的强度,但西北太平洋海温已呈现“西低东高”的态势。在“山竹”“潭美”“康妮”等三个超强台风的席卷下,菲律宾以东西北太平洋“暖池”、台湾以东“黑潮”的海温已经偏低;而关岛以东的远洋海温为29℃至31℃,明显偏高。台风“玉兔”在这种条件下生成,上升的海温对于它的生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力偏强。
在厄尔尼诺状态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变暖,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水变冷,偏冷的环境不利于台风在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发展,因此导致此时的台风路径偏东,同时,登陆我国的台风也会比较少。周兵解释说,通常西太平洋低纬地区大气的上升运动很强,对流活动旺盛,有利于台风生成。在厄尔尼诺状态下,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太平洋海温则较常年偏低,西太平洋低纬的上升运动也将有所减弱,由此导致西太平洋低纬地区对流活动减弱,西太平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这不利于形成台风所需的低层辐合、强上升运动、高层辐散的大气环流条件,所以在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台风生成偏晚、偏少。“玉兔”正是受厄尔尼诺影响,呈现出这些特点。
随着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该地区对流活动加强。历史上十月超强台风时有发生,2013年的超强台风“海燕”就重创菲律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1月2日四版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