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动态
吉林农业迈向数字化新“稻”路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10月20日09:36

截至10月13日,吉林省粮食已收获30.79%。吉林气象部门加强网格实况和智能网格预报应用,利用“吉天气象”智能平台,基于“智能网格预报+农业气象指标”模式,实现未来1天至10天,时空精度为逐日、5公里×5公里的收获天气适宜等级格点预报。

位于榆树市西北部的保寿镇,最低温度一般比榆树市区低2℃至4℃左右。此地秋季易出现冰雹,对水稻安全生产影响较大。9月29日,榆树市气象局收到测产验收组的消息——采用大垄双行高光效栽培技术的水稻试验田,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近10%。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是指将传统等行距移栽变为“大垄双行”模式,并将栽插的垄向调整为磁南偏西18°至20°(西南—东北向),能有效改善水稻生长发育条件,促进水稻个体健壮生长和群体协调发展。由于垄向改变,水稻植株接受的光照、温度和通风条件发生变化。对此,榆树市气象局在民悦合作社布设气象自动观测站,实时采集温度、湿度、日照、土壤水分、净辐射、总辐射等要素,为高光效栽培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新型大棚使每公顷育苗成本降低800元,出苗率提升至98%,今年合作社的500公顷订单水稻已全部采用新式育秧,预计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增收。”民悦合作社理事长徐禹庆说。

与此同时,在白城,智能节水灌溉平台实现落地应用,旱地农业区用户可通过手机终端实时定位,快速可视化查询土壤墒情和灌溉预报信息。公主岭市气象局依托省气象局卫星遥感监测信息,完成旱田地表含水量的数据应用,构建“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的立体监测体系。

(作者:刘洋 张欣彤 常立秋 刘凯健 张雨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