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探测中心”)自主设计研发了低空通航机载气象探测载荷,并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及有关单位在通辽开展专项通航航线危险天气适应性观测试验,为提升低空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此次试验总航时1小时34分钟,飞行距离超过360公里。观测数据与同时空分辨率下的实况分析场数据进行了比对,数据一致性较好,并同步至自治区气象台用于资料同化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载荷功能性能稳定,已具备开展实际飞行观测任务的能力。
该机载气象探测仪融合北斗导航探空、多要素融合观测等关键技术,具备成本低、机动灵活、时效性强等优势,能实时采集对飞行安全较为敏感的空中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及定位等气象要素,并基于北斗地空物联网技术,通过P波段将观测数据发送至地面接收系统进行分析应用。
据悉,探测中心采用“观测修正预报-预报指导观测”的动态互动机制,依托北斗探空技术与低空通航应用场景,推动低空通航领域新技术新装备研发,以实现国内主流通航飞行器适配覆盖为目标,持续探索并构建适用于低空通航领域的新型气象观测装备技术体系。
(作者:王博坤 刘倩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