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汛期以来,湖北遭受多轮强降雨过程,气象部门积极推进极端天气预报预警科研应用体系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防范和应对暴雨及其不利影响。
6月18日,湖北省迎来入梅后首场区域性强降雨,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加强联动,准确预判雨区范围、降雨时段和量级。在此过程中,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与武汉暴雨研究所联合攻关研发的暴雨数值预报业务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借助暴雨数值预报业务模式,预报员准确预报出东北-西南向梅雨雨带演变趋势,成功预报出大暴雨中心,特别是湖北恩施、湖南张家界、湖北东北部及大别山三省相邻区域的大暴雨中心。经检验,该模式预报效果更贴近实况,且对雨带东移过程中的强度变化预报与实际降水分布吻合。
本次降雨过程中,湖北省恩施州出现了2025年以来最强降水,暴雨致全州6县市受灾,8000余人转移。其中,鹤峰县遭遇历史上最强降雨,太平镇站累计降水量达659.7毫米。在湖北省气象台指导下,鹤峰县气象局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和临灾警报,开展靶向点对点“叫应”。截至6月22日8时,鹤峰县气象局制作发布的预警短信累计触达4.8万人次,靶向发布预警短信18.6万条,帮助全县紧急转移群众523户1081人,实现人员零伤亡。
据了解,该模式于今年汛期正式投入业务应用,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尺度模式CMA-MESO技术框架,发挥省级优势,深度融合雷达径向风质控、云分析系统改进、多源观测数据同化等前沿技术,建成覆盖长江流域、1公里分辨率的逐小时循环更新同化预报系统,可支撑暴雨等灾害性天气0-36小时短时精准预报。
6月30日,湖北省十堰、恩施、宜昌、神农架、黄石等17个县市区73个乡镇再次迎来暴雨过程。湖北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闻“汛”而动,强化预警“叫应”联动,全力做好强降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其间,暴雨数值预报业务模式再次发挥关键作用。
在6月29日湖北省气象部门早间天气会商中,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黄小彦运用暴雨数值预报业务模式预报结论,对本轮强降雨的落区作出精准提示。
与此同时,湖北省气象局升级改造新一代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平台,研发了基于监测实况、雷达回波和定量降水预报产品的暴雨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客观预警指导自动发布功能,完善了基于极端降雨阈值的多源信息智能报警功能,并支持市县自主配置本地化特征阈值,进一步提升了预警发布准确率和效率。
7月1日,在湖北省气象台指导下,恩施州气象台持续对本轮强降雨进行跟踪预报,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8期,暴雨橙色预警信号6期,暴雨红色预警信号7期。恩施州咸丰县累计靶向发布预警短信20万条,助力全县各级紧急转移1.2万余人。
下一步,暴雨数值预报业务模式将重点开展多普勒雷达等多源资料同化技术研发,提升对强对流系统三维精细结构的分析能力;进一步优化云微物理过程方案,精准模拟暴雨系统中水凝物相变的关键过程;加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值预报+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能预报技术体系。气象科技将不断为提高极端灾害天气精密监测和快速分析能力提供基础支撑,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代蕊 赖安伟 责任编辑:刘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