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凌晨0点前后,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在中国台湾省嘉义县沿海登陆。8日8时,“丹娜丝”的中心位于浙江温岭东偏南方约100公里的浙江近海海面上。气象部门强化观测预报协同联动,提升台风防御科技支撑能力。
7月上旬,北半球的大气环流整体处于调整变化过程中,中央气象台于3日、4日针对南海热带扰动的活动及其发展趋势,组织首席预报员进行集中研判。“丹娜丝”生成后,基于台风上冲云顶监测等技术,实时分析台风强度变化趋势;基于物理增强深度学习(DeepTCNet)的台风强度估计技术,准确预测出“丹娜丝”登陆台湾岛前的快速增强过程。
面对复杂多变的台风云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针对台风“丹娜丝”的云系特征、复杂路径和风雨影响,利用风云四号B星可见光云图、真彩色云图、红外增强云图、水汽图像、快扫可见光全色云图、快扫多通道融合图以及云导风、云顶高度、四象限分析和高层散度场等卫星产品密切监测台风云系演变,通过风云三号G星降水测量雷达捕获台风降水三维结构,依托风云三号E星风场测量雷达监测洋面风场,借助卫星融合海温产品等关注环流场特征,多星协同实现对台风“丹娜丝”的全方位立体监测,为各级气象部门台风监测、预报和预警提供支撑。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于三维大气实况数据,利用台风专题图形产品,进一步精细化呈现台风周边环境场特征;依托研发的海洋实况分析产品,构建台风能量供给立体监测体系;实时追踪海温、热含量变化,识别高热含量区域,预判台风爆发性增强;融合多源数据生成海浪产品,分析台风能量传播与强风带分布;基于高精度反演技术捕捉海面风场,提前识别强风区并触发避风指令,为台风防御提供支撑。
5日13时41分,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搭载机载下投探空系统的“海燕”Ⅰ型无人机,对“丹娜丝”外围云系高空大气结构开展机动观测试验,发现“丹娜丝”最大风速层位于5公里至7公里,靠近台风中心一侧整层风速变化较小。这为台风预报业务模式提供同化与检验实时数据,也为进一步理解台风路径变化与快速增强原理提供实践观测积累。同时,利用天气雷达三维产品与台风风圈产品,为“丹娜丝”的精细结构与强度监测提供实时监测;利用GNSS/MET水汽、垂直观测组合风场以及风廓线单站风场产品,监测“丹娜丝”影响下中东部地区的水汽输送路径与强度变化,为后续暴雨过程趋势提供预报分析依据。(刘倩 向纯怡 刘翠 艾雅雯 张里阳 张涛 李树文 高岑)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