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观点:
·发挥城市规划设计引领城市生态转型和更新实践优势,聚焦城市热韧性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构建适用有效的高温应对策略、技术和方案体系,有助于促成高温韧性城市规划设计创新理论和实践范式。
·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增加热影响、热危害干预策略 ,抵御城市热风险,形成兼顾热舒适、热安全及热韧性的凉爽城市社区。
嘉宾: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何宝杰
采访人:刘倩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天气愈演愈烈。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自然景观减少、强吸热储热建筑材料的使用,城市风速下降明显,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受高温热浪和热岛效应的复合影响,城市夏季热风险较周围乡村和郊区更高,影响着城市宜居、健康及其安全,对城市生产生活和公众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此,将城市热风险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城市规划设计方式,上升为主动城市行动是当务之急。
“要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行动,需明确热韧性城市规划设计总体目标。”何宝杰表示,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需要增加热影响、热危害干预策略,抵御城市热风险,形成兼顾热舒适、热安全及热韧性的凉爽城市社区。其中,最理想的是实现热舒适目标。热韧性是指城市必要基础设施韧性,能抵御热风险,保证城市运转正常和人们如常的生产生活,其实现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统筹重视政策制定、经济投入、社会参与、技术手段和策略创新。
构建城市热缓解适应体系是关键路径。城市热缓解适应体系主要包括蓝绿色基础设施、非传统材料和设施、城市通风与遮阳设计以及基于共同利益方法的可持续城市行动。该体系主要面向机体适应、行为适应和公共适应技术与策略。缓解适应技术策略的应用需要匹配区域、城市、片区、街道或建筑的空间特点、社会功能及文化属性等。因此,需结合城市气候特点、发展特征和调控目标,编制满足地方需求的热风险应对指南,以供地方政府和规划设计人员更加高效地形成缓解适应概念设计方案。
热韧性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遵从“高温动态监测—风险实时评估—居民主动适应—空间优化设计”的全链条热应对模式。“空—天—地—人”方面,结合遥感卫星系统、无人机航拍系统、地面监测站系统和人体热负荷监测系统等综合动态地监测城市热环境,评估热风险程度、绘制热风险地图、识别重点风险区域、重点风险时刻和重点风险人群,并提升居民主动规避热风险影响能力和效能。与此同时,基于“方案概念设计—缓解性能预测—策略组合优选—设计方案生成”的逻辑思路,面向不同尺度空间生成城市改造和更新方案。
漫步街头,感知四季、体验自然;骑行单车,畅行无阻、绿色环保。从屋顶绿化、古树绿植,到口袋公园的“转角遇到景”,“城市漫步”已然成为社会新风尚。低碳慢行交通,是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如何优化城市低碳慢行交通体系,打造宜居城市环境?何宝杰认为,根据居民日常生活对慢行空间的高度需求,发展面向热适应的城市慢行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应从品质需求、方法策略和空间设计角度,突破传统空间技法的单效布点,科学强化提升慢行空间宜居性和安全性。根据不同慢行出行方式,开发智慧“寻路”系统,依托不同群体特征动态量化评估热风险,指导居民选择最佳出行路径、活动场所和出行时间,以克服“减少出行、居家不出”的应激适应措施。同时,基于重要风险路段和重点风险时刻,在规划设计中可以针对片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纳凉基础设施配置进行优化调整,协助居民有效规避出行期间的热风险危害。
目前,城市热风险演变速度远超行业准备和转型速度。然而在规划设计中,缓解适应知识欠缺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是限制热韧性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的主要障碍,这需要针对性开发热缓解适应决策支持工具,提供动态方式组合和叠加热风险时空特征、居民动态活动信息、缓解适应策略及空间配置等信息流,高效快捷地支撑政府、开发商、规划设计师和居民合理选择热风险应对技术策略,实现热风险实时动态规避和消减。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