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筑牢防火屏障 守护森林长青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4月18日10:31

编者按:当前,我国已进入春季防火紧要期。今年春季我国气温总体偏高,降水总体偏少,部分地区旱情可能持续并发展,高火险区域将不断扩大,防灭火形势严峻复杂。各地气象部门持续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强化部门会商研判、应急联动,在防灭火一线筑起气象防线。

黑龙江:守护大兴安岭“绿色长城”

大兴安岭地区气候独特,极端最低气温零下53℃,森林覆盖率87.76%。黑龙江省的“雷击火”事件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占全省95%。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这里的防火期长达9个月,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请预报预测组、通信与信息保障组、火场监测组等人员做好准备!”3月14日,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以翠峰林场发生森林火灾为背景,进行气象应急指挥演练。

大兴安岭森林。图/李哲

该局局长吕非表示:“今年全区气温持续偏高,大风日数相较往年明显偏多,多种因素导致火险等级持续走高。要扎实做好森林防灭火气象服务。”

截至目前,气象部门已助力大兴安岭地区连续7年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这一成效得益于“气象卫士”多年来的坚守护航。

“2024年‘五月攻坚战’时,全区降水明显偏少,极大风速7级及以上日数达10余天,我们连续6天发布黄色森林(草原)火险预警,防火形势非常严峻。”大兴安岭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李博回忆。面对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2024年5月21日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联合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紧急开展地空联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气象部门开展森林火灾气象保障应急处置演练。图/李哲

黑龙江气象部门自主研发基于“云+端”卫星遥感火情监测系统,综合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气象监测、遥感、地理信息和测绘等多源数据融合,火点连续跟踪监测间隔时间由6小时缩短至10分钟,重点林区监测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显著提升了火情全类型和全过程业务监测能力。

勇担重任、坚守一线是气象防火先锋对这片“绿色长城”忠诚热爱的生动诠释,也是森林防火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现代化的切实见证。从过去的“巡护基本靠走”到如今建立“一队一车一场站”的气象服务体系,以气象科技为支撑的地空天立体监测体系为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织就了一道坚实的“防护网”。(张晓卿 李哲 徐嘉

辽宁沈阳:人工增雨降甘霖

4月1日,2025年沈阳市人工增雨工作正式启动。

3月中旬以来,辽宁省气温不断回升,大风天气频繁出现,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升高,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

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连续发布3期高森林火险黄色预警并启动应急响应。

市气象局作为成员单位,每日及时发布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预警信息,动态研判天气形势,随时准备开展森林防火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作。

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从3月20日开始实施24小时应急值守,每日3次与市气象台分析研判天气动态,统筹调配全市增雨作业人员与装备,确保不放过任何最佳作业时机。经过多日严阵以待,终于精准捕捉到4月1日将出现有利天气过程,可以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4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气象局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图/杨黎黎

4月1日上午,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与市气象台研判作业时机后,立刻集结两组作业人员,以沈阳东南部棋盘山区域为主要作业目标,迅速出发。

棋盘山地区为沈阳有名的风景游览区,极易出现游客围观,考虑到安全隐患,作业指挥人员迅速联系市应急管理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争取得到支持和配合。

市应急管理部门接到气象部门联动请求后,立刻积极响应,联合棋盘山自然资源部门,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车辆引路开道,在作业点周围设岗疏散游客,为森林防火人工增雨作业安全提供全面保障。

在现场工作人员的通力配合下,作业人员顺利开展作业。作业临近结束时,天空开始飘雨,并慢慢变大。现场工作人员感叹:“人工增雨真有效。”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作业影响区域普降小雨,林区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成效显著。

此次人工增雨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沈阳东南部森林防火压力,作业成效获得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认可,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相继报道。(杨黎黎

山西长治:山火扑救现场的“参谋”

4月3日,山西长治太行山腹地接连亮起森林火情红色警报。山西省气象局立即启动省市县三级直通响应机制,通过视频系统与长治现场指挥部实时连线。长治气象部门闻令而动,在两场山火扑救过程中筑起气象防线。

“敏杰,赶紧把仪器架在这里!”4月5日1时17分,长治气象工作者沈通把军大衣甩给同事,温度计在寒风中颤动,此时车外温度仅有零下1℃。沁源县王凤村火场指挥部泛着橘色光晕,30米开外的冻土菜畦里,两座由省气象局配发的便携气象站正记录着数据——这是他们在3小时内架起的第二座“前线哨站”。

4月8日,山西省长治市气象局组织沁源、沁县、武乡等县气象局开展人工增雨联合作业。 图/王宗仁

气象应急小组采取“人工观测+智能物联”双保险模式——每15分钟采集一次火场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风向风速、气压、温湿度数据,直传省、市两级指挥部。4月6日12时,监测系统捕捉到关键变化,火场东南侧风力突变为西风,相对湿度骤降至15%,省气象局局长胡博立即部署:“即刻启动周边三县联防机制!”指挥部当即调集消防力量在风头方向抢挖隔离带,成功阻断火势向县城方向蔓延。

4月8日,根据省、市气象台联合会商结论,长治市自西向东将有一次降水过程,预计8日14时抵达沁源、平顺火情扑救现场。

“机会难得,一定要抓住这次天气过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全力支援平顺火情扑救。”长治市气象局局长郭杰说。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紧急调拨增雨设备,市、县两级启动应急联动机制,市气象台每半小时发布火场精细化预报,平顺、壶关、沁源等县局开展云层实时追踪,12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星夜驰援两地。

在沁源火场东侧海拔1000米的作业点,技术人员顶着6级阵风完成设备架设。市气象局派驻的应急指挥车显示屏上,雷达回波正从吕梁山脉向东移动。4月8日15时,沁源、平顺火场区域分别出现3.4毫米和5.4毫米的有效降水,明火扑灭效率提升60%。这场由省、市气象局统筹协调的跨区域联合作业,为扑救火灾争取到宝贵窗口期。

长治市气象部门紧盯森林防火需求,全力做好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工作,推进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预警信息共享,积极发挥气象在森林防火灭火中的“参谋”作用。在火灾应急处置中,长治气象部门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省气候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每3小时监测1次火点热源,4个便携式移动气象站形成数据闭环,累计提供专项预报13期,火场定点气象数据更新达1100余条。

据统计,精准的气象服务帮助沁源、平顺两场火灾扑救效率提升约40%,累计保护原始次生林5万亩。(武雅丽 张亚军 李绍魁

四川木里:以责任心呵护“绿色宝库”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部横断山区,辖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近70%,林业用地达102万公顷,是全国森林资源第一大县和国家一级重点火险区。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县域内大风天气频发,今年3月出现持续12小时8级以上大风预警,森林火险等级长期维持高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这片“绿色宝库”的防火形势日趋严峻,守护绿水青山成为每一个木里气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2024年12月29日,木里藏族自治县在海拔3500米的康坞高原开展“守护青山”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应急演练暨民兵防灭火技能大比武。县气象局作为核心保障单位,迅速组建两支队伍参与其中:一组架设应急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测风向、风速、温湿度等关键数据,为指挥部提供精准决策支撑;另一组驱车穿越冰雪路段,开展增雨作业,科学调控区域天气。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气象局开展帮扶行动,同时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图/吉则九林

今年1月16日,木里藏族自治县遭遇连续降雪,山区积雪达15厘米,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0℃,县气象局派驻滚子棚村的第一书记赵有文在巡村时发现道路结冰交通不便、部分村民屋顶积雪过深,立即向县气象局领导汇报险情。第二天,积雪尚未消融,县气象局的“暖冬慰问队”就带着连夜调配的物资上了山,扛着米面油挨家挨户送慰问物资,并叮嘱大家牢记防火口诀。

4月是防火工作关键时期。县气象局加密与州气象局天气会商频次,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员下沉包保村,开展防火攻坚行动。行动小组对照清单走访慰问防火卡点及防火前置点;宣讲防火知识,检查“十户联保”落实情况;检查巡护人员考勤、装备维护、特殊人群等各类台账;组织应急人员开展夜间火情处置演练,疏通维修因雨季滑坡堵塞的防火通道5公里。

从应急演练到火塘夜话,从田间指导到防火攻坚,木里气象工作者用科技之眼守望青山,以责任之心守护家园。(吉则九林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