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雷击火引发森林草原火灾占比越来越重,2024年,全国共发生雷击火113起,占去年森林草原火灾起数的38.7%。”在应急管理部3月21日举行的“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系列安全知识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司长杨旭东表示。
东北林业大学校长助理、林学院院长孙龙介绍,雷击火通常发生在雷雨季节,尤其是春夏之交。这种火灾是由闪电击中树干或者枯枝落叶引发的。由于闪电温度最高可达几千摄氏度,足以瞬间点燃树木和地表可燃物,因此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有时出现雷电但并未伴随强降水,俗称‘干打雷不下雨’,雷电带来的巨大电荷引燃林内可燃物,就是雷击火。”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杨晓丹表示,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强对流天气的频次和强度,这使得雷击火引发森林草原火灾占比上升。
“雷击森林火灾的起因比较复杂。”杨晓丹以大兴安岭雷击火为例介绍,闪电击中树木后,有时并非立刻起火,而是在地表枯落物或腐殖层中隐蔽燃烧发展,呈阴燃状态,缓慢燃烧过程可持续数日。
杨晓丹进一步解释,大兴安岭天然林区枯立木、独立木多,遭雷击的几率较大,林内地表枯落物丰富,腐殖质层深厚,且林间偃松密布,灌木丛生,可燃物丰富、含水率偏低,树木油脂含量高,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大兴安岭雷击火易发环境。而雷击火初期多数在腐殖质层或树木植被中隐蔽燃烧发展,由于站杆倒木多、腐殖质层厚、郁闭度高,极易形成地下火,加之气压低、烟色淡,很少有明火和大的烟柱,不易被发现。待气温升高、大风作用,才有明火出现,形成烟柱,此时火灾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扑救和清理十分困难。
一旦发生雷击火,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防范?孙龙指出,目前我国防范雷击火的措施在不断加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充分利用雷电监测系统,精准把握落雷时间和地点,并发挥国家监测体系作用,比如高山瞭望塔加密瞭望,地面护林员反复核查落雷区,巡护飞机和无人机针对性巡查;直升机载人巡查或者吊桶寻找烟点,一旦发现烟点或火点,立即实施吊桶洒水灭火,或机降扑火队员扑救;在一些雷电高发区域,安排地面扑火队员靠前驻防,确保能够快速出动、快速到达并快速扑救。
“虽然雷击火的发生在成千上万次闪电中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影响较大。”杨晓丹说,对此,气象部门建立与应急管理、林草等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并在内蒙古、黑龙江等重点林区,共同开展雷击火防范工作。
(作者:闫辰宇 责任编辑:郭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