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在希望的田野上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召开,看江苏宿迁如何——
“知天而作”破解“靠天吃饭”难题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3月21日07:53

3月20日,2025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江苏宿迁召开。

宿迁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6℃~15.3℃,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是“江苏粮仓”“螃蟹之乡”“花木之乡”——全市粮食总产常年占全省1/10以上;河蟹养殖年产量达7.6万吨,稳居全国第二;花木种植面积超68万亩,占全国1/20。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气象监测预报预警“高水平”、气象科技“硬支撑”和全链条气象服务“软实力”的全方位保障。

图为3月18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小麦单产提升示范区 图/朱峰 

精准预警: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准确率达87.3%。”这一数据让宿迁的小麦种植户吃下“定心丸”。宿迁市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门编制《农业气象灾害周年防御手册》,细化水稻、小麦等8类作物,24个生育期的气象灾害阈值,针对不同农作物的气象灾害致灾风险预警指标,规范风险预警产品,形成标准化为农服务方案。

在2024年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市气象局滚动提供未来3天气温、风速、降水等逐小时气象条件预报,同时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开展分类指导服务,科学防控病虫害。

“‘三病三虫’、甜菜夜蛾、玉米螟等秋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总体战打得精准,得益于到位的气象服务,为秋粮丰收提供了坚强保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洪树说。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近年来,宿迁市气象局加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气象保障工程。2023年,组建卫星遥感业务应用科研团队,与农业农村部门和高校开展科研攻关,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苗情与灾情,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宿迁市气象局开发完善公里级智能网格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产品体系,将全市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气象服务数据库,并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群等渠道提供气候趋势预测、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

全链保障:从田间到云端的直通式服务

“气象专家指导及时,去年收成非常好!”种粮大户林德龙说。

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宿迁市气象局构建“1+3+1”服务模式(提前1天发布预报、3项服务流程、1套过程闭环总结),组织专家实地调查作物长势,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发布《农业灾害天气风险应对提示单》,制作“无忧种田看天气”系列科普视频,为农业生产“传经送宝”。

市气象部门还与保险公司深化合作,联合研发设施大棚、水产品气温指数等保险产品,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据统计,宿迁市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413.32万吨,实现连续二十年丰收。此外,宿迁市成功获评全国优质长粒籼米和江苏优质食味粳米主产区。

随着春季的到来,新一轮的春耕生产即将全面展开。宿迁市气象局将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目标要求,深化部门合作,将气象服务贯穿“耕种管收”全链条,为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保供提供“江苏经验”,谱写“三农”发展崭新篇章。

(作者:赵文 陈志立 周航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