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粮食产量提出1.4万亿斤左右的新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眼下,“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丰收图景正在生动铺展。各地气象部门深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粮食全产业链的气象服务支撑,为端稳“中国饭碗”筑牢根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与思考,为气象工作提供启迪。
全国人大代表韩秋香:用好气象数据 让农业保险投保理赔更精准
眼下,随着东北地区气温逐渐回暖,春耕备耕工作正在陆续展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行稳致远,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韩秋香,今年依然将目光聚焦到农业、农村、农民。
“极端天气频发多发重发,如持续干旱、暴雨等,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影响极大。”韩秋香表示,随着气象科技能力进步,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等有力措施,为农业趋利避害提供重要支撑。
“气象服务精准到农作物种类”“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合理利用天气提高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韩秋香这些年提的一系列建议总离不开气象。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韩秋香 本人供图
相关建议得到气象、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实现落地,多部门共同推进对极端天气影响的深度研究,建立健全灾后服务体系,让韩秋香对为农气象服务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
这几年,在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部门、保险公司等的交流中,韩秋香深刻认识到,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对于防范自然灾害、减少经济损失至关重要。特别是2024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521亿元,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成效明显。
在营口市,首单对虾气象指数保险去年9月落地,为50余亩虾塘提供25万元的气象灾害保险保障。这一新型保险产品根据高致灾天气影响划分等级,一旦达到气象要素阈值即可触发赔付,最大限度为养殖户分担气象灾害风险。
看到成效的同时,韩秋香也发现,我国农业保险在制度、业务规范、服务效率等方面还需提升。她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快建立农险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机制,用好气象等关键数据信息,加快农业保险信息平台建设;对于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建议由保险公司、气象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定损工作组,依法依规查勘定损。
“农业保险的精准投保、定损与理赔离不开气象数据支持。”韩秋香认为,一方面要兼顾精准与提前,“将精准的气象信息与农业农村部门紧密共享,并提前传递到农户手中。”另一方面,要探索推动气象指数保险等农业保险种类多样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等。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种类已发展到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及地方特色农产品、养殖业与林业等范畴。韩秋香指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保险产品覆盖面亟待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例如中药材等的定制化农业保险产品仍存在不足。
对此,她建议农险产品标的物需突破种植、养殖产品窠臼,向“大农业”延伸,如开发现代设施农业保险,将保险责任延伸至农业生产设施、运输、仓储、农机具等风险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开发气象指数保险等产品,针对不同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开发专属保险产品,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面的农业保险体系。
减损就是增收,聚焦推动农业保险向“事前预防”转变,韩秋香建议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部门与保险公司加强科技攻关,深化数据融合,强化灾害预防措施;通过开展精准承保理赔试验,为精准理赔提供案例参考。(吴彤)
全国政协委员魏明德:优化生产布局 推动“北豆南移”
惊蛰至,农事忙。
不久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要求“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大豆作为重要的粮油作物和饲料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持续提升大豆产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上升。2021年大豆产量1650万吨,2022年达到2028万吨,2023年又进一步增加至2089万吨,年增长率为12.52%。
“推进大豆扩种仍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稳定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关键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表示。近几年,全国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宣传引导等多方面推动扩种大豆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魏明德发现,在大豆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影响大豆供需关系的问题。
由于大豆和玉米在经济效益、抗灾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农民种植玉米的意愿普遍高于种植大豆,这导致种植结构不均衡,使国内大豆自给率变低。在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方面,由于种质资源收集方式单一,同类种质同质化现象严重,研发培育农作物水平不均,导致品种单一。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 本人供图
目前,大豆产业链发展还不完善,分散经营导致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且多数加工产业以初加工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副产品利用率不高,产业链短,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也存在一定技术差异。
大豆是喜温、短光照作物,对光温变化较敏感,一直以来,中国的大豆主产地都在北方。“实施‘北豆南移’战略,可有效缓解我国的大豆供需矛盾。”魏明德认为,从改善大豆供需关系的角度出发,要优化生产布局,推进“北豆南移”,利用华南地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同时,在东北地区完善大豆轮作和间套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通过政策补贴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在科技赋能方面,“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也亟待构建。既要加大对大豆种业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的大豆新品种,也要加强大豆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如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更需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产业链条的锻造同样关键。魏明德认为,要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扶持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消费端则需要双管齐下:既要通过宣传教育、营养健康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大豆及其制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又要加强大豆储备和调控能力建设,让中国“油瓶子”装更多中国油。(刘倩)
全国政协委员姜明:“黑土粮仓”越来越依赖气象服务
在广袤的东北平原,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宝藏,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土地承载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功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在黑土地上开展研究近30年,在大学选择土壤地理专业后,他开始从气候、地貌以及生物条件等角度思考黑土地为何肥沃?如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 本人供图
东北地区黑土地的气候特征为夏季温暖多雨。由于黑土水分适中,植物的根系可达地下50厘米,每年遗留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较多,同时冬季寒冷漫长,土壤冻结形成天然低温屏障,有机物质以腐殖质的形态累积于土壤中,最终形成现在的深厚腐殖质层。
然而,由于高强度开发利用及大风、暴雨、冻融侵蚀,东北黑土地正面临“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
为“大国粮仓”夯实根基,需要加紧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是要适应气候变化、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姜明表示,天气与气候直接影响农产品产量与品质。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东北地区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变长、影响范围扩大、强度增强。这将进一步侵蚀黑土地土壤,致使表土层流失,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对此,姜明认为,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农田,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实时监测数据,为农户提供精细化、智能化、区域化的地块级农业气象服务。“未来,黑土地对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将日益加深。”(刘倩)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