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连接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的交通运输大动脉。据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发布的信息,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40.2亿吨、引航船舶载货量4.7亿吨,同比分别增长3.9%和6%,多年来,其货运规模已稳居世界内河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气象风险是影响长江航运安全的重要因素
数千里的长江航道地形复杂,沿途气候多变,大雾、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航运安全和航道整治工程建设易造成影响。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长江海事部门多次采取禁限航措施,其中因气象灾害导致的水上交通管制占比达98%以上,加强长江航道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迫在眉睫。
同年,中国气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和国家邮政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交通气象保障规划》,将长江主航道水运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并成立了长江航运气象服务联盟。
“早在2018年,气象、海事等部门就在长江干线联合开展通航水域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试点建设,一系列举措为长江航道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船舶航行安全保障、防范突发灾害天气引发的水上交通事故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表示。
近年来,为长江经济带提供坚实支撑的长江航运,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江干线流经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航段总长2328千米,沿江的自动气象站和X波段天气雷达难以全面覆盖灾害性天气易发、高发区域;气象、海事等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不充分,业务融合存在堵点;观测站网建设运行维护和部门业务融合应用的相关保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存在空白。
构建“智慧化、协同型”气象保障体系
龚建东认为,加强长江航运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既是守护“黄金水道”安全畅通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行动。未来需凝聚部门合力、加速创新突破,让气象服务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隐形护航者”。对此,龚建东建议: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并出台重大涉水工程配套气象监测设施设备建设标准。推动各地将气象监测预警保障服务内容纳入水运通道、港口码头布局建设规划,使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建设、验收。
充分利用长江岸基、船舶浮标、港口码头和跨江大桥等沿长江干线固定设施以及中大型船舶加密布设航道自动气象站;推进X波段天气雷达、测风激光雷达等智能气象观测装备的协同组网建设。构建覆盖长江干线的三维立体综合精密气象监测网,健全完善面向航运的针对性气象监测预报要素,实现重点港口码头和灾害性天气易发区域的气象预报空间分辨率达百米级。
推动气象信息与港口、海事、航运等业务信息的数据共享和融合应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针对航运调度管理、船舶行程规划及基于物流终端位置、“水公铁空”衔接的精准气象服务场景,开发面向航运企业、船舶船员、港口码头的便携式气象服务产品;提供水上交通安全管控、港口作业调度、船舶航行导航、多式联运物流管理等内河水运安全智慧气象服务。
(作者:唐淼 责任编辑:张林)